潘益大表示,利用全国资源来办时评栏目《映象版》,可以从不同视角看河南,跳出河南看河南,这个栏目必将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映象版》开全国先例
“没有想到河南电视台会开办这样一个时评栏目,我觉得,这在全国电视界开创了三个先例。”昨天,潘益大对《映象版》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潘益大认为,河南电视台把报纸时评搬上电视荧屏,这是全国独创;河南电视台专门开办时评栏目《映象版》,也是全国独创;河南电视台准备利用全国资源办《映象版》,这也应该是全国独创。
“来到河南后,我认真阅读了‘一文九论十八谈’和‘新十八谈’,还耐心观看了《映象版》推出的两期‘新十八谈’,均围绕‘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个主题,感触很深。”作为报人的潘益大说,他时刻关注全国各地的报纸,全国其他兄弟省市,很少像河南这样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势宣传一个主题,唱响主旋律,放大主流声音,起到了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这种形式非常好,体现了“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潘益大说,目前,很多电视台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些节目甚至很八卦,这种情况下,如果也跟着做这些节目,可以说是自降身价。而河南电视台不一样,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推出了时评栏目《映象版》,把大家一直认为是报纸强项的时事评论引入到电视中,而且实现栏目化,增加了电视的思想含量,往更高的层次上提升,这种做法了不起,在全国电视界开创了先例,只要认真做,相信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品牌。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映象版》的创办是卢展工书记重视媒体的体现,这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舆论引导上大有好处。”潘益大说。
《映象版》理念很超前
在中国评论界,潘益大先生犹如他的名字,大名鼎鼎。他1977年就进入文汇报工作,1979年就成为职业评论人,1981年出版了影响一代中国青年的励志图书《人生就是奋斗》。
几十年来,潘益大先后主持文汇报的多个评论栏目,并在文汇报评论部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0多年,是一位资深评论家。
此次应邀而来,省电视台准备聘请他为《映象版》的首席策划,这也是省广电局决心利用全国资源办好《映象版》的一个具体举措。对此,潘益大意外的同时又十分感动,并发自内心地感谢省广电局、河南电视台的领导对他这个“写评论的人”的重视。
对于省广电局的这一举措,潘益大说,这种做法很好,是一种很好的转型方式。“让报人跟电视人结合,这种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从而强化了电视的优势,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了报人和电视人的作用。”
潘益大认为,河南电视台利用全国资源办《映象版》的理念,非常超前,谋划得非常好,现在要聘请这么多外地人来帮助办《映象版》,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谦诚的态度,这样做的好处,能够从不同视角看河南,跳出河南看河南,让河南多一些借鉴,从而使河南发展得更丰富,更具有内涵。
带给我双重“震撼”
“文革”时期,还是大学生的潘益大来过一次河南,当时,目标直指郑州二七纪念塔。前些年,潘益大第二次来河南,直接到了开封。
8月27日傍晚,潘益大第三次来到河南,一下飞机就直奔开封,观看了《大宋·东京梦华》。28日晚上,他又赴登封观看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昨天上午,潘益大在东方今报社社长赵国平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原福塔和东方今报社,在观看东方今报的一系列版样后,和东方今报采编管理层座谈。
“走进中原福塔,只有两个字——震撼。”潘益大说,这么高的地方,他在上海都没有去过;尤其是锦绣中原全景画,非常震撼,让他觉得河南“一砖一瓦都很古朴,一山一水都有历史”,不愧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看了东方今报,还是两个字——震撼。”潘益大坦诚地说,他比较喜欢开放的东西,拒绝老气横秋,当他看了东方今报后,觉得东方今报的新锐、时尚、大气、独特正好和他的心灵相融合。“我觉得,东方今报的这种风格,和卢展工书记开放的胸怀和关爱不无关系。”
离开时,潘益大满怀深情地寄语东方今报:祝愿我们的东方今报不断高中,被各级领导看中,被广大读者看中;祝愿编辑记者们高兴工作,这样,东方今报才能更好地发展。
预告
目前,河南电视台时评栏目《映象版》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接下来,还将有一系列新的策划,观众的惊喜也将随之而来。
那么,到底会有哪些惊喜呢?东方今报“《映象版》背后的故事”将陆续为您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