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强国先强教 兴豫先兴教
文章来源:今报网    添加人:hnqyjjxy    添加时间:2011年9月13日 10:48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
    【编者按】9月10日22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了《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了这期节目。

    兴豫必先兴教。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本期节目中,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做客新闻演播室,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 外采电视短片

    新学年
    新气象 新开始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河南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杨慧宇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今年从西南大学毕业,到焦作市外国语中学当上了英语教师。
    今年秋季开学,新郑市的高中新生们也开始和小学生、初中生一起享受到免学杂费、免住宿费、免择校费的待遇,这得益于新郑市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的十二年免费教育。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6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走进新乡市区内的学校课堂,与城里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全市21所公办初中和25所小学完全打破户口限制,向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
    而在洛阳,从这个学期开始,全市21000名小学生换上了崭新的钢化桌椅,市里计划用3年到5年的时间更换所有学校的桌椅。
    ○强国必先强教 兴豫必先兴教

    主持人:教育承载着国家伟大复兴的美好期盼,也承载着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教育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王厅长,我们经常讲“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基石”,我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王艳玲:教育是基础,这是因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教育办上去了,我们一亿人口就会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就会成为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正像卢展工书记去年8月10日在教育系统调研时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形象,是后劲,是未来。我们常说,强国必先强教,兴豫也必先兴教。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教育,就是兴豫必先兴教。
    王艳玲:对,强国必先强教,兴豫必先兴教。
    ■ 外采电视短片

    初步建立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重大转变。
    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1539.93万城乡中小学生全面享有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强力推进,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66%,成功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在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到多元化办学的重大转变。
    到2010年底,河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9年,初步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
    ○河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

    主持人:王厅长,河南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些成就和我们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老百姓的需求,还有没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王艳玲:应该说,河南的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的需要,和我们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多样化教育的需要、优质教育的需要,确确实实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叫做新的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的需要上,我们还有些不适应。比方说我们在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特别是在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跟我们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不适应。
    第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和我们供给之间还存在矛盾。比方说我们的学前教育,群众确实还存在着入托难、入园难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一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好大学少、名大学少。
    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显得不够。另外,学生上名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比其他的省份要少,我们的学生要付出比其他省份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才能与他们并肩跨入名校大门。
    ○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

    主持人:王厅长谈了目前河南教育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谈教授怎么看?

    谈松华:河南目前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它既有全国的共性,也有河南一些特殊的情况。所谓共性,我认为主要反映的就是两个供求关系的矛盾。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需求和教育目前的供给能力、供给结构这方面的不适应。二是教育发展新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现在教育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多样化办学,要满足各种各样专业人才的需求,那么教育资源要有更多的增加,但是目前的资源确实还有很多短缺,这一点河南可能反映得更加突出一点。比如说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河南的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大概是北京的1/5,和全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刚才王厅长分析的这种问题,确实是河南教育下一步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在调整这两个供求关系上要做更大的努力。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
    ■ 外采电视短片

    百姓心声
    河南教育的短板还比较明显,一个是来自于老百姓自身的需求,一个是来自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那么,老百姓对教育有什么要求呢?
    “感动中国”人物、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说,作为农村一线的老师,她感觉自身素质还太低,还没有经验,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她希望教育部门能多给农村一线的老师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他们走进中小城市,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然后带到农村学校里。
    而农村学生家长则反映,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太少,小孩没东西可玩,另外就是体音美教师太少了,比如小孩喜欢音乐、美术,没有老师指点。
    “孩子一般都要靠爷爷奶奶,或者是靠姥姥姥爷来照顾。因为年轻人要在外面奔波,现在规定户口要跟房产证在一起,结果,孩子的户口跟老年人在一起就没法入学,这个就不人性化了,要根据实际情况。”郑州一名学生家长说。
    大一新生小王说,河南学生参加高考,有的考生考的分数很高,结果不能进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他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多争取一些上名校的录取名额,能够向国家申请一些政策,来扶持河南本地的高校,来惠及更多的学生。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主持人:针对教育,老百姓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心声,而他们谈到的不足,也是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河南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啥?或者说我们怎么解决这些不足?

    王艳玲:刚才谈教授也讲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是靠发展去解决,那么我们的教育怎么发展?构建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有各级各类的教育,我们零到六岁叫学前教育,还有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有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层次以及各类研究生教育。我们还有职业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另外还有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存在“两难” 3年要建6600所幼儿园

    主持人:河南的学前教育目前是个什么情况?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王艳玲:学前教育,现在主要是入托难、入园难这个问题。学前教育一般指的是零到六岁孩子的教育,目前,河南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将近800万,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我们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也就是用3年的时间多渠道、多途径地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这其中有4000所是公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任务是促均衡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主持人: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呢?

    王艳玲: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均衡。
    主持人:均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王艳玲:均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要大力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特别是向一些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目前还不好的地区倾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正在实施,将要加大力度实施的,比方说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这些都是在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办学条件的改造建设。当然了,除了办学条件以外,学校质量的好坏,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师资。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特岗计划”,让更多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流向薄弱的地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
    ○职业教育主要抓提升  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主持人:职业教育呢?

    王艳玲:在职业教育上,现在主要抓提升。一方面,我们要面向市场,适应需求。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千方百计地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支撑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类应用或者基础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一个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要上水平 不断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

    主持人:高等教育呢?

    王艳玲: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上水平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我们要围绕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将要启动的高等教育中西部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大好机遇,使我们省有更多的大学、更多的学科,落入到国家建设计划这样一个平台上。
    ○在发展当中要注重质量和公平

    主持人:就像您所讲的,教育是一个体系,它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些都谈到了,那么其他的一些教育类型呢?

    王艳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我们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另外还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我们要有保障,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我们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今后,我们在发展当中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要让人民评我们的质量,要建立一个社会和人民评价教育质量的这样一个机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公平,教育发展了,我们还要特别在发展中体现公平,只有体现了公平,人民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成果满意。
    主持人:怎么体现公平?
    王艳玲:在公平问题上,我认为,目前要用制度来保证公平,用机制来促进公平。
    ■ 节目反响

    小学老师高卫平:

    看了节目深受触动
    “看了这期节目,感觉特别振奋。”新郑市八千乡君赵小学教师高卫平说,在这期节目中,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讲了全省的教育形势,作为小学老师,她深有感触,也深受感动。
    身为一名农村基层教师,高卫平最关注的就是教育均衡问题。“前些年,看到郑州市区的小学都用上了多媒体教学,心里真是羡慕啊!而今年暑假,我们小学就安装了‘班班通’设备,我们也可以在电脑上备课,拿着U盘就可以给学生上课了。”用高卫平的话说,这正像王厅长说的那样,“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王厅长在节目中说,现在要大力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特别是向一些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目前还不好的地区倾斜。让更多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流向薄弱的地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我感觉特别振奋,也看到了希望。”高卫平感慨。
    职专老师张春霞:
    很具体很务实
    张春霞是郑州市中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养殖专业的一名老师,和很多老师一样,她十分关注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的这期节目。
    “王艳玲厅长在节目中既说到了成绩,也正视了不足,很具体,很务实,也让我们感觉很实在,很受鼓舞。”张春霞说,她最关注的是职业教育的内容。
    如何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张春霞说,现在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进入了“班班通”时代,可是职业教育这一块还是个空白,职业教育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一定要跟着时代走;另外,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职业教育学校才能发展得更好。”张春霞说。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
    ■ 外采电视短片

    全省各地努力解决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为改善市区基础教育“上好学难”的现状,今年年初,郑州正式启动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流动。
    今年6月份,位于郑州市上街区的郑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成为郑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二外分校区,这里的学生不出区就可以享受到省级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郑州外国语学校还从内部挖潜,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高中本部扩招4个班,三年计划倍增优质学位600个。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毛杰说,怎么样把外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优质资源复制到每个校区,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进入优质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一直是他们思考的问题。
    今年,在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中,一批薄弱学校通过资源重组和优质学校成功管理经验的输入,规模效益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共落实优质新生学位15500个,到明年,郑州市区优质招生学位将达62000个以上。
    今年,南阳卧龙区投资近六百万元,以南阳实验幼儿园和南阳向阳幼儿园两大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主成立幼教集团,在全区11个乡镇以及部分有农村的街道办事处成立了19个分园,由两大幼教集团向幼儿园派出园长和教师,使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学前教育。
    “明年,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投资,在全区新建二十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并且要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力争在三年内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南阳市卧龙区政府副区长李林透露。
    ○要在“转变”和“改革”上下工夫

    【主持人】 谈教授,刚才王厅长介绍了河南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你觉得这个重点是否抓住了?

    【谈松华】我认为这个发展规划是非常全面的,是覆盖全社会的,也可以说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外,从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来看,人才的覆盖面也很广,因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都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千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想各级各类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个主题目标。不仅对河南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将会发生长远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的发展呢?
    【王艳玲】我认为,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靠领导方式的转变来促进。
    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在两个词上下工夫,一个是转变,一个是改革。靠转变来促进发展,靠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
    ○“转变”就要转出服务、为民、育人的活力

    【王艳玲】先谈一下转变,转变就是指我们的观念要转,我们的思路要变。这个转变,我想应该在这几方面转出活力。

    第一,要转出服务活力来,就是说主动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当中去。要适应我们如何来保障农业、粮食,如何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和环境,如何来服务好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这样一个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上,都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只有在这种服务当中,我们才能提升办学质量,在服务当中来实现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转出为民的活力。这个问题上,教育发展要去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这种需要。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持人】人民群众满意,转出服务的活力,转出为民的活力。那么第三个?
    【王艳玲】第三就是转出育人的活力。转出育人活力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所以要转出育人的活力。
    这样,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的改革等措施,最后转出干事的活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干,我们教育发展也要立足于干,立足于做。在干中求实,在做中求效,我们要以正确的政绩来造福于民,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
    ○“改革”要在办学、管理、人事分配和培养模式上做文章

    【主持人】两个关键词,这是“转变”,那么,如何理解“改革”?

    【王艳玲】我们要靠改革去破解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体制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多元化。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志办学的我们都欢迎,只要投资办学的我们就支持。同时我们要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大力气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
    其次,我认为要加快我们的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注重服务。过去我们还是重管理,轻服务,这种倾向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重服务。该管的我们一定要管好,但是该放的我们一定要放下去。另外,应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办学的主体。
    同时,我想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特别重视教师,重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所以,我们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
    再次,要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这种新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或者说办学的积极性。
    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包括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样使我们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改革需要有胆略,有胆识,有智慧

    【主持人】王厅长刚才谈了下一步如何实现河南教育发展的重点,谈教授听了以后,有什么看法?

    【谈松华】“转变”,我觉得它有内在的要求和外在的要求。
    客观要求教育需要转变,这个转变就在于因为经济社会本身在转变,经济社会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领导方式都要有所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另外从教育内部来讲,它也需要转变。因为三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是跨越式发展,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数量的扩张,是普及教育的实施。
    那么现在要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教育必须要转变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
    “改革”呢,我想这是一个根本动力,可以说教育发展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根本靠改革。新一轮的改革不仅需要有胆略,需要有胆识,而且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凝聚各种不同群体对于教育的需求,然后,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那么我们的改革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认为刚才王厅长谈的很多改革思路,正是体现了新一阶段改革的这种客观要求。
    【主持人】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