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新十八谈”映象版 民生篇 持续改善民生
文章来源:今报网    添加人:hnqyjjxy    添加时间:2011年9月14日 10:02
    财力所及 持续改善民生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景明

    9月11日22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民生篇——《科学理财惠民生》,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

    本期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张绍刚担任主持,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景明做客演播室,原上海文汇报《文汇时评》著名评论撰稿人潘益大先生在节目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连线点评,本期节目还通过何平上镜板块引入何平的评论。

    ■ 外采电视短片

    民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60%

    这几年,为了破解民生难题,河南省各级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落实好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利民惠民的政策,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8月31日,河南省“惠民政策一卡通”启动仪式在漯河举行,今后,所有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资金将全部通过一卡通形式发放,确保农民及时足额领取补贴。

    据统计,2010年累计补贴资金达154.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河南省连续7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累计筹措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线更是年年看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死角…… 伴随河南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民生支出成为财政保障重点,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60%。

    ○河南省情决定了财政工作的重要性

    主持人:说到民生,就自然离不开钱,那么到底促进民生改善的这些钱从哪里来?这些钱怎么用?有限的财力,怎么才能更好地用于民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前提下,财政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刘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财政的主要职责就是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经济和监督管理职能,以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这个目标。要发挥这些职责,实现上述目标,财政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卢书记把这些问题概括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同时又提出了几个新的问题,就是“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破解这些问题都需要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撑和支持。所以卢书记对财政工作的定位十分准确,他指出:“财政工作事关全局,关系发展,关系民生,河南的省情决定了财政工作的重要性。”

    ○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改善民生

    主持人:白老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您怎么认识财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白景明:财政是人民的财政,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服务民生,“财凭政聚,政以财存”,这个就是一个古训,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规律。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可以说它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性的、战略性的转变,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和财政的配合。

    主持人:在保证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让它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如何让它对理财观念、理财角度、理财思考方式产生影响,这是现在财政所面临的新考验。

    刘荃:对,作为财政部门,我们也感到责任很大,尽管这些年我们在科学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如果按人均来衡量,我们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次,所以广大群众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而社会各方面改变现状的呼声很高,老百姓进一步改善生活的要求也很强,所以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工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改善民生。

    ○河南财政“大而不优”

    主持人:刚才,刘副厅长介绍了财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职责,同时,老百姓也有很高的期望。不过,在我们能做的、已经做的方面,和百姓的期望之间好像还有差距。这些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刘荃:财政的科学理财,关键就在于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目前,在这些方面,我们还都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在生财方面,难题就在于现在的财源大而不优。

    主持人:什么意思呢?

    刘荃:我们经济总量在全国已经排在第五位,可以说河南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是河南百元生产总值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又是最低的;我们的财政总收入在全国排在了第十位,也是一个财政收入大省,但是人均财力目前在全国还排在末位,所以财政大而不优。

    这些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高附加值产业占的比重还比较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有些地方和部门只会盯着财政资金

    主持人:在聚财方面呢?

    刘荃: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收入存在跑冒滴漏,第二,对企业本该落实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这也侵害了企业的利益。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主要是缺乏统筹运作的能力,有的地方和有的部门,办任何事情,眼睛就盯着财政这点资金上,不懂得统筹运作政府的资产、资源、资本,这样就不懂如何吸引社会资金,不能形成一种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各项事业的开展。

    ○财政资金僧多粥少、管理粗放

    主持人:用财的方面还有什么难题呢?

    刘荃:用财方面,现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僧多粥少、管理粗放。

    主持人:管理粗放?

    刘荃:对。在人均的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方面,河南在全国处在比较低的位置。各项事业都需要发展,而钱就这么多,它不可能在某一个预算时期和一个预算年度内同时满足各方面的支出需求,那么就存在着给哪个方面多一点,哪个方面少一点,哪个部门资金安排得量大,哪个部门资金安排得量小,哪个事先办,哪个事后办,这样常常使我们处在一个“两难”和“多难”的选择中。

    主持人:而且大家的算法不一样。

    刘荃:对,要求不一样。

    主持人:每个部门都觉得我这儿是最着急用钱的部门,我这个事应该是最先办的事。

    刘荃:对。所以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一些浪费现象,也存在着一些“撒胡椒面”和挪用的问题。

培植财源 要靠“三个凸显”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景明

    ■ 外采电视短片

    百姓心声

    近几年来,住房和教育等问题成为老百姓关注的重点,许多人对财政在这些方面发挥的作用有深刻的感受。

    焦作市一位市民称,他家4口人,住7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一个月交70多块钱,还有廉租补贴。这都有赖于财政的投入。

    这两年,商丘各级财政对农村投入很大,在农业生产方面,在生活保障方面,都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感觉比较明显的就是财政投入了很多钱,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民浇地也不用愁了。另一方面,新农合、新农保,都让农民有了基础和保障。

    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网友“kd”说,现在每家都有一个孩子,希望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希望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网友“南卡的天空”说,既要做实事,又要节俭办事,未来期望轻赋减税与提升征管能力并行,依法征收与阳光财政共进。

    ○河南不是单纯为了本省的发展而脱离全局

    白景明:刚才刘副厅长说,河南在生财上有特殊性、有困难,困难在哪儿呢?我觉得,河南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全国、牺牲个体”。河南的粮食产量是全国的1/10啊,小麦占1/4,这是国家战略啊,河南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主持人:卢展工书记也专门提到,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

    白景明:河南“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的发展,这又说明河南是立足全局,发展河南,不是单纯为了本省的发展而脱离全局。至于在聚财、用财上,有些问题都是共性的,但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有些问题可能表现得很突出。

    主持人:没错。

    白景明: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国在世界上跟河南在中国的位置是一个意思,你看这经济规模挺大,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人均财政收入在世界上也是倒数。

    主持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把问题的重点先放到一个方向,刘副厅长,面对财政上存在的问题,转变领导方式是不是也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

    刘荃:对。很多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也是一个思维方式、领导方式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我觉得也需要下很大的努力,所以我们卢书记提出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破解难题要靠“三个凸显”

    主持人:财政部门到底应该怎么样来面对这些问题,财政部门到底应该怎样来破解这些难题?有哪些思路和方法?

    刘荃:卢展工书记对我们财政工作提出了“三个凸显”的要求,我觉得这“三个凸显”的要求,就是我们来应对现在这些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一个良药。这“三个凸显”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进一步凸显民生改善。

    凸显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基础,因为改善民生最终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解决民生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促进发展,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把财政的蛋糕做大、做优,财政才能够腾出更多的财力来改善民生,持续地保障民生。

    主持人:白老师,怎么才能把蛋糕做大,又能够保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白景明:什么叫“大”?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大?现在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使这个大蛋糕既大又结实,能经得住风吹雨打。中国经济现在普遍是这个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又好又快,像我们河南,它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能够又好又快,能够在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前提下做大蛋糕。

    ○财政部门一直把尊重规律作为培植财源的一个首要原则

    刘荃:要想把财政蛋糕做大做优,我感觉有这么几点:首先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财政部门一直把尊重规律作为培植财源的一个首要的原则,否则的话,就会事倍功半。

    主持人:就是不能干杀鸡取卵的事情。

    刘荃:对,有的时候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有的时候是大家常说的花钱买个教训。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还要求自身站在全局,跳出就财政论财政、就收支论收支的圈子,自觉地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局,来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对事关全局的一些大事,我们要主动地研究,主动地谋划,主动地为党委和政府出谋献策。换句话说,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对于那些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重要的事情,该财政扶持的要早筹资、早安排、早投入、早见效,使财政工作更好地为全局服务。

    主持人:刘副厅长,您刚才说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叫尊重规律,第二个关键词叫站在全局,第三个关键词叫统筹兼顾。白老师,这三个关键词如果做好了,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白景明:这三点如果做好了,我概括起来,不但可以实现可持续的生财,而且还能做一个结实的大蛋糕。

    ○集中财力办大事,不能像撒胡椒面,面面俱到

    主持人:我们在讨论做大蛋糕的时候,一方面要从自身着眼,另外一方面,尽可能去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的支持。刘副厅长,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规划吗?

    刘荃:争取中央支持,也是我们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增加财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要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跟中央的有关部门加强汇报和衔接,把河南的人口、粮食、交通、文化的这些优势,和中央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些战略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中央的财税政策,来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主持人:刚才讲的是如何“凸显科学发展”,下一个凸显就是“凸显方式转变”,这个“凸显方式转变”怎么呈现出来?

    刘荃:转变发展方式,具体到财政部门来讲,就是要转变理财方式,加快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转变那些不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习惯思维和传统做法,提倡新思路、新办法。

    集中财力办大事是财政部门需要恪守的一个原则。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非常多,不可能同时去解决,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像撒胡椒面,面面俱到,可能各个方面都能照顾到一点,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没有一件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是“大事”

    主持人: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只要和自己有关的都是大事,所以,您怎么解释“大事”呢?

    刘荃:我们说的“大事”,是从全局、从长远来看,关系发展、关系民生的事情。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在资金投入规模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如果小打小闹,无异于打水漂,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在投入时效上有要求,早解决、早见效,不能够贻误战机。

    另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的矛盾,还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大事。这些问题,就需要集中财力打歼灭战,办一件成一件,制度化一件,这样持之以恒,积少成多,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说到做到 落实民生工程

    主持人:张绍刚

    嘉宾: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景明

    ■ 潘益大点评

    主持人:关于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我们来看一看特约评论员潘益大先生的观点。

    潘益大:许多事情政府没钱办,那就要想办法激活和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破除观念障碍,突破民间资本准入的诸多显性和隐性的行政壁垒,以期最大限度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主持人:关于如何用有限的财力来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的话题,我们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潘益大先生的点评。

    潘益大:讲民生,就要讲实惠;讲实惠,就要讲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就要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油盐酱醋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做大“蛋糕”是第一条,同时又要分好“蛋糕”。分得公平、分得合理,人心就能凝聚起来最终真正做大“蛋糕”,形成财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 何平上镜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来听一下何平对这个话题的观点。

    何平:为民理财,就要着眼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做大“蛋糕”,好钢用到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为民理财,就要着力转变、加快转变、持续转变,做优“蛋糕”,小资金推动大变化,巧用四两拨千斤。

    为民理财,就要体恤民情、关切民生、维护民利,分好“蛋糕”,有钱先尽老百姓,阳光财政见真情。

    为民理财,就要敢于负责、认真履责、尽心尽责,管好“蛋糕”,当家理财不言烦,责随职走无旁骛。

    ○财政资金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主持人:你多次提到“事半功倍”,把很多的“事半功倍”集合在一起,就希望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白老师怎么理解“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这俩词?

    白景明:四两拨千斤,或者说财政资金的事半功倍,是我们必须追求的模式。无论我们的国家还是河南省,支出压力都非常大,尤其是河南有一亿人口,要解决教育、医疗、文化产业、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的财政资金要有一定的支出,不仅要直接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还要带动社会资本,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刘荃:我们要用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和撬动作用,能够激发整个社会资本投资兴业的积极性。

    白景明:我补充一句,“四两拨千斤”是一个根本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补偿方式,让社会资本这一方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是很难处理的问题。

    刘荃:需要不断地探索。

    ○理财方式的转变,是领导方式转变的一个内涵

    主持人:说到转变理财的观念,除了具体的做法之外,在制度上有没有什么保障方式?

    刘荃:郭省长曾经很形象地把财政体制比作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个指挥棒,所以我们要通过财政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调动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竞相发展的积极性。比如去年,为了鼓励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省政府就出台了“核定基数,超收全留”的财政体制,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去年,我省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了40%,大大高于河南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所以说,这种体制的激励效应还是非常显著的。

    主持人:在转变理财方式上,白老师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白景明:理财方式的转变,客观地说是摆在全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都要转变,而河南的提法非常好,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理财方式的转变,是领导方式转变的一个内涵,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改善民生,必须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求

    主持人:破解财政难题,除了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还要进一步地凸显民生改善。对此,财政部门有什么样的准备和计划?

    刘荃: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首先必须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倾听群众的呼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这样我们制定的惠民政策,才能够得民心,顺民意,才能把有限的钱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花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地方,才能让群众满意。

    主持人 :其实,让群众满意是一个挑战。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百姓层次越来越多,媒体越来越多,有一点什么事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你干什么,老百姓有什么想法,你就要尽可能地来实现这个想法,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是太难了?

    白景明:确实是。怎么样让老百姓满意,大家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我个人有个看法,任何一项财政支出政策或者政府支出政策,要让每个人都打一百分很难,那我们要看他是不是基本满意。我在河南也做过调查,公众对政府的支出基本还是满意的,因为现在政府抓的几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确实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比如说教育、医疗,还有环境保护,这都是最基本的,而且投入不断地加大。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主持人:刘副厅长,在这些领域要让老百姓打高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

    刘荃:的确。所以这几年河南财政也是在集中财力、集中精力来为民办事,省委省政府已经连续7年制定了为民办的十大实事,或者叫十大民生工程,重点解决上学难、就医难、看病贵、住房难,包括环境保护等多个问题,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我们在落实已有民生政策的基础上,也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比如说建立了物价上涨和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的机制,已经有好几个市,都向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同时,今年又把住房建设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开展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前八个月,财政已经安排了145个亿用于解决保障性住房,能够帮助各市县完成45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开工建设任务。

    另外,今年还开展了一个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就是要帮助广大群众提高就业技能,这样可以使河南的人口大省变成人力资源大省,解决就业也是解决民生,也能增加他们的收入。

    总之,这几年我们持续不断地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农村基础设施、环保上加大投入,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让中原一亿百姓能够更好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改善民生

    主持人:白老师,在公共财政改善民生方面,您还有什么建议?

    白景明:第一点,改善民生是一个过程,现在我们的改善民生,是基本的民生已经保证的前提下,要提升档次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教育,大家都有学上,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主持人:您举了学校的例子,医院不也一样吗,医疗资源配备比较好的医院,拥挤不堪。

    刘荃:说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也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确确实实要和我们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和我们财力水平相适应。

    主持人: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刘荃:对,循序渐进,在民生上首先强调保基本,先把政策建立起来,逐步地去提高,这样的解决民生才能够可持续。

    白景明:第二点,还要逐步扩大保障范围。

    主持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大环境下,应该说河南财政不但面对着老问题,也面对着新问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哪里?

    刘荃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还是刚才我讲的,要凸显科学发展,我们要集中力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要尽可能地改善民生,也就是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