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但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掣肘。
《瞭望》新闻周刊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存在数据少、欠账多、成网难、平台重复建设等问题,背后则是数据返还难、共享难、积累难的沉疴。
部分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基层干部表示,许多部门在拒绝数据共享时的口头禅是:“不给你们顶多挨领导一顿骂,给了你们我天天担惊受怕。”部分地方建设数字治理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参与建设运营的企业和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相关部门缺乏监管机制、监管技术,加重了“数据大户”部门的免责心态。长期以来,国家和省市各部门直通基层的信息采集系统平台(专网)较多,不少采集项目交叉重复,信息一旦采集上去又缺乏整合、难以返还共享,也给地方城市数字化建设带来难题。
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国家和省级层面与地方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完善,“纵强横弱”现象突出,特别是受行业管理限制、数据管理权限上收等因素影响,部分数据未进行属地返还,造成地方部分数据使用困难。目前仅成都一地,就有37个部门的326项数据管理权限不在市本级,其中,132项在国家部委、194项在省级部门。
不少地方干部反映,专网权限限制了地方数据获取及业务开展。比如,因公安、卫健等部门数据管理权限上收,地方能接触到的人口库中身份、常住人口等信息不再更新,影响了地方人口信息管理、不动产登记等工作的开展和基于人口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又如,虽然民政部通过国家共享平台提供了婚姻登记查询核验接口,但像四川这样的省份,每日数据调用频次被限制在1万次,影响了地方购房资格核验、公积金办理等相关业务办理。一名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基层干部感慨说,“平时要数据跟要饭一样,能不能要到全凭运气。”各地展示成果时只能强调平台归集了多少条、多大量的数据,然而,还没有归集到的数据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