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以来,商丘市小麦生产历经低温、病虫、干旱等挑战,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了抗灾害防病虫夺丰收攻坚行动,夏粮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丰收在望。当前,夺取小麦丰收仍需闯过干热风、“烂场雨”、病虫害等关口。
今年,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与多重生产挑战交织。如何在“三夏”关键期筑牢粮食安全防线?5月16日召开的全市“三夏”生产、夏粮收购和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给出答案:以 “抢”字谋篇、“保”字筑基、“实”字落脚,提前部署、周密筹备,一场守护“豫东粮仓”的攻坚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抢前抓早,下好“三夏”生产先手棋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全市935.9万亩小麦预计将于6月2日前后进入大面积成熟收获期,6月中旬基本收割完毕。面对可能出现的降水与收获期重叠情况,商丘市早部署、早行动,全方位抢前抓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在农机调度上,打出“组合拳”,预计投入46万台(套)农业机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2.6万台。通过创新 “网格化”管理与“点对点”服务,组织东部县(市、区)与西部县结对互助,开展跨县、跨乡作业,确保农机高效作业、精准对接每一块麦田。同时,提前疏通田间沟渠,储备200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300余台烘干设备等应急物资,将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为应对多变天气做足准备。
抢种筹备同样紧锣密鼓。商丘市紧盯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粮油生产任务,指导农民提前备好种子、化肥等农资,待麦田收获后,第一时间科学造墒、抢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各地主动认领任务,制定详细播种计划,利用北斗导航辅助播种技术,力争6月22日左右夏播大头落地,6月底前全面完成夏播任务。玉米作为我市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要着力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抢管方面,农业专家团队提前制订防灾减灾技术方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课堂”,帮助农民防范早衰、倒伏等灾害,严密监控病虫害,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保障先行,织密“三夏”服务安全网
为确保“三夏”生产顺利推进,商丘市全力织密保障网络,从服务、秩序、安全多维度保驾护航,打造“三夏”生产的“铜墙铁壁”。在服务保障上,在全市设立50个“三夏”农机服务驿站,提供24小时“一站式”服务,从生活补给、加油维修到法律咨询,全方位解决农机手后顾之忧。开通小麦机收保障热线,配备专业服务团队,确保农机手遇到困难能在1小时内得到响应。
交通保障上,高速公路出入口开设农机转运绿色通道,联合收割机及其运输车辆可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确保农机高效通行。多部门协同合作,成立“三夏”交通保障专班,加强道路巡查与维护,全力保障“三夏”期间交通秩序,为“三夏”生产营造良好环境。
安全方面,开展“三夏”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行动,组建100支安全巡查小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机合作社、粮食收购点,从农机规范操作到交通安全管理,从农资质量把控到消防隐患排查,全方位加强安全举措,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夯实责任,守好粮农“钱袋子”
夏粮收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商丘市提前谋划、压实责任,确保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让农民的辛苦付出换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市级成立“三夏”生产指挥部,由市长挂帅,统筹协调全市“三夏”工作。各县(市、区)、乡镇干部下沉一线,落实包村包户责任制,抓实指导服务,确保思想发动、领导力量、工作措施、人员落实、物资保障“五个到位”。扎实推进政策落实,抓好粮食生产项目,及时拨付资金,调动种植大户积极性。
今年,全市已落实空仓容480万吨,备齐输送机1560台、检验仪器1145 台(套)、清理筛464台,市农发行筹措收购信贷资金70亿元,实现 “仓等粮、钱等粮、人等粮”。后续将加强收购形势研判,统筹政策性与市场化收购,优化服务环境,设立“阳光收购”监督岗,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行为,让农民卖上“明白粮”“舒心粮”。
疏堵结合,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商丘市坚持疏堵结合,提前筑牢防线,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双赢之路。构建六级网格化分包机制,明确各级责任,确保监管无死角。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出台优惠政策,吸引10余家企业投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领域,打造3条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从源头上减少焚烧现象。“蓝天卫士”监控平台提前调试升级,确保24小时精准值守,防控站点备足旋耕耙、消防车、洒水车、灭火器等设备,应急人员随时待命,确保火情早发现、快处置。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宣传车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禁烧政策,开展“最美禁烧员” 评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禁烧的良好氛围。
从田间地头的农机筹备,到服务站点的精心部署,再到收购现场的提前谋划,商丘市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备战“三夏”生产。
责任编辑:王靖 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