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7月18日 10: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部署。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魏剑一起,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魏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在您看来,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周卫: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需要构建三者良性循环机制,应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做到通盘考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应结合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突出教育先导性优势,培养战略型人才;强化科技主导优势,突破关键技术,发挥人才创造性优势,激发创新活力,建立“教育培育人才、人才投身科研、科研促进教育”教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魏剑:在您看来,目前高等教育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还存在哪些“卡点”?

  周卫:一是评价体系不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论文轻应用、重数量轻贡献”的倾向。二是成果转化不畅。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专利到产品,“最后一公里”还不够顺畅。三是人才供需错配。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四是协同创新不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前沿交叉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联合攻关不够。

  魏剑:在打通上述“卡点”方面,河南农业大学做了哪些探索?

  周卫:一是聚焦“三农”主战场深化改革,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例如,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食品加工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二是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启动“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推进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三是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融合发展,实施“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共建科研团队、合作申报项目、联合培养学生等。比如,国家级科教融合联合体——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挂牌成立,这是由中国农科院牵头,依托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全国11所涉农高校和13家省属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建设,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平台。

  魏剑: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人才发挥着主体性支撑作用。河南农业大学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卫:学校的发展“首要在人才、首位靠人才、首先看人才”。近年来,学校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自主培育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在校全职院士达5人,位居全国农业高校第三。6月,学校召开“百名英才汇农大”求才引才大行动,通过打好“四张牌”,着力吸引高层次成熟型人才。打好“融合牌”,用好与中国农科院融合发展、“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借势赋能求才引才;打好“事业牌”,依托高能级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要人才工程等,为人才搭建广阔舞台;打好“开放牌”,拓宽视野求才引才;打好“情感牌”,强化情感认同,推动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魏剑: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奋力建设农业强省。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农业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

  周卫: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要,布局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二是积极推进与中国农科院融合发展,强化“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实施“名校名企融合创新战略”,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三是组建跨学科、跨单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加速良种良法和新技术落地。五是创新服务模式,推广“科技小院”“助农天团”等。六是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做好“头雁”培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记者 史晓琪 樊雪婧 整理)

责任编辑:王靖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