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从“看景”到“入戏” ——从开封文旅“破圈”看河南新文旅的体验升级之道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8月6日 16:23

安阳甲骨文邮局的文创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挑选。记者 赵阿娜 摄

  大美中原,山川形胜、人文厚重。穿越五千年文明的诗与画,行走河南,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新时代相融互感、活力迸发,让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能触摸文化的温度,收获一场穿越时空的欢乐,进而读懂中国。

  近年来,河南坚持线上线下多维驱动,境内境外同步发力,全力打造“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不断擦亮文旅名片,在全国持续出圈出彩。

  在文旅产业不断升级,迈入“体验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深度融合?如何打造真正触达游客情感、形成复游效应的文旅产品?

  古城开封以宋文化为根基,通过“黑科技”赋能、“慢生活”营造、“新消费”激活,将千年文化积淀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现代文旅体验,为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深度融合、城市文旅转型提供了生动注解。

  新文旅融入黑科技

  暮色四合,开封府衙的飞檐挑起一轮明月。城楼上,身着披风的“掌灯人”高举灯杖:“我乃‘公生明’戒石所化……将以这盏灯为引,点亮东京梦华。”话音未落,城墙激光刺破夜幕,激荡出炫目的时空隧道。

  8月1日晚,开封府景区酝酿已久的沉浸式夜游《南衙千秋月》震撼启幕,这也是古城开封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新名片。

  “声光电营造的剧情氛围,很震撼!让人沉浸其中,入戏至深。”马来西亚游客张雨薇看完《南衙千秋月》首次演出,意犹未尽。

  开封府市场部经理牛红艳说,该剧目融合美学造景、酷炫光影、真人表演、互动体验等创新形式,构建虚实交融的“幻戏”空间,让游客“行进中看戏,互动中入戏”。

  “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其中’,开封文旅这几年是飞跃式发展。”从事导游行业10多年的刘红娜说,几年前,游客逛完一个景点,就催着去下一个。如今,开封各景区融合黑科技的文旅项目层出不穷,让游客脱离被动接受的讲解、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转为主动探索、沉浸体验。

  这座《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繁华古都,正用全息投影、AI交互、5G+AR等黑科技,让千年宋韵焕发新生。

  走进清明上河园的《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无需佩戴任何设备,便能裸眼体验360度全景的震撼效果。12米直径的IMAX巨型球形屏幕上,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活”了过来:漕船穿过虹桥,船工的号子声与水波声交织;街边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座椅通过模拟上升、俯冲、滑翔等动作,带领游客穿越千年历史画卷,仿佛亲身游历在《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中。

  龙亭景区新推出的《时空管理局》,全息影像、智能感应装置交织,营造出虚实相生的奇幻空间。

  城墙景区的《微梦大梁门》裸眼3D影片,以六面8K高清LED屏打造虚拟环境,让游客站在遗址之上感受“城摞城”的奇观。

  万岁山武侠城的“仙侠奇境”夜游,则通过光影技术、宋词乐舞与实景游玩融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仙侠世界。

  ……

  全市日均500场沉浸式演出轮番上演,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推动了开封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技术为媒介,让文化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共生”,这种转型背后,是文旅消费需求的深刻迭代。“Z世代”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打卡式观光,而是追求“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与“情感共鸣”的价值认同。开封通过构建“幻戏”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场景,恰恰契合了这一趋势。

游人身着汉服打卡隋唐洛阳城。黄政伟 摄

  新文旅享受慢生活

  开封文旅的魅力,不止于黑科技,它已经超越了技术赋能的表层逻辑,正在构建起一种“生活化场景+文化松弛感”的复合型体验生态。

  金明池畔,阵雨初歇。550米长的亲水栈道蜿蜒伸入荷塘,粉、白、黄三色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身着宋服的乐手拨动琴弦,悠扬的乐声仿佛将《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金池夜雨”意境带到了眼前。

  栈道上,穿宋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自拍,粉荷映着笑靥;不远处的凉亭里,几位老人围坐,一曲豫剧《穆桂英挂帅》唱得字正腔圆。这片曾经被围栏封闭的湖区,如今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让金明池的风华真正“活”在了当下。

  “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敞开,它更像一次城市对心灵的真诚邀约,让市民和游客匆忙的脚步在荷风栈道间放缓。”居住在附近的李先生说。

  皇宋大观文化园里,另一番慢生活也悄然上演。

  古色古香的活动室里,檀香袅袅。“压灰需如宋画留白,填粉当似点茶运筅。”非遗传承人邓焚月认真地指导几十位市民和游客感受非遗香篆。

  “平时在郑州节奏太快,在这儿泡上一上午,才算真正歇过来了。”来自郑州的王女士屏息凝神,指尖轻捻香铲,将香粉细细填入镂空“祥云”香篆模,当香篆垂露般脱模,王女士执火点染,青烟袅袅升起。

  “从前人们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而今我们打篆焚香,也可以静心一刻纳清凉。”邓焚月说。

  “园区每周六都会举办雅集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焚香、点茶、插花、挂画等宋式生活美学场景复现,吸引众多城市白领与周边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袅袅青烟、氤氲茶香与花影画境中暂别快节奏,享受慢时光。”皇宋大观文化园市场部经理管莹说,将传统文人雅事转化为现代都市心灵疗愈的独特方式,正是园区打造“城市慢生活文化空间”的核心理念。

  如今的开封,像这样能让人慢下来的地儿越来越多。金明池的荷风栈道、皇宋大观文化园的宋四雅、双龙巷的砖雕门楣、七盛角的汴河遗韵,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实则是对宋代市井文化的精准复刻与当代转译。这种生活化场景传递出的自在松弛的城市气质,恰恰击中了当代都市人的情感痛点,成为不少游客心目中的精神栖息地。

  新文旅带来新消费

  随着年轻群体成为文旅消费的中坚群体,文旅消费市场格局正在重塑。开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宋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为纽带,将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与开封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历史文脉与青春潮流同频共振。

  这个暑期,开封龙亭区的民宿迎来大批外地游客,精品民宿一房难求。帅旭是海棠花语精品高端民宿负责人,这家斥资1.5亿元打造的园林景观民宿酒店,假期里,客房被预订一空。“现在中青年游客越来越多。”他说。

  文旅产业的发展与提升,带动着民宿等配套服务的火爆,而住宿业的升级也为文旅消费再添助力。开封不仅引入铂尔曼、喜来登等高端商务酒店,还打造了满庭芳、半亩花田等休闲度假酒店,同步培育40家高品质民宿、8800个特色民宿,多元业态满足着不同群体的需求。

  数据显示,仅今年“五一”假期,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687.72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49.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和10.03%。

  文化是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开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整座城市作为文旅融合的主战场,通过黑科技触摸历史时空,以宋式美学滋养当代生活,借消费升级激活文化基因,以“文旅+”的产业生态,正在从一个传统文旅城市向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努力转型。

  历史赋予了河南发展文旅的优势,如何挖掘“老”的文化魅力,激发城市“新”的时代活力?如何从“爆款”吸引流量到文化确保“留量”,从家喻户晓到口碑载道?不仅开封,同为古城的洛阳、安阳等,也在持续创新,不断“上新”,为河南建设文旅强省贡献智与力。

  洛阳以“嵩州五灵”IP、夜游龙门、全城剧本杀等创新场景为核心,结合生态资源与科技赋能,推动文旅消费全面升级。暑假期间,洛阳还聚焦文旅领域推出多项促消费举措,让“穿汉服游古城”的沉浸式体验更丰富多元,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名城的成功转型。

  安阳则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为核心,通过“文化+科技”“文化+时尚”“文化+感悟”等创新模式,打造系列文旅新业态,成功实现从传统城市向热门文旅目的地的转型。

  以古韵引流量,以创新促消费。河南依托深厚历史文脉,以创新理念盘活文化遗产,各地市深挖特色资源,通过IP孵化、科技植入、体验升级等,将历史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既守护了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又培育出时代发展的新动能,形成了“传统资源现代表达、文化价值产业转化”的发展新路径。(记者 龚砚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实习生 姚思羽

  专家点评

  文旅产业加速迈入3.0时代

  从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和趋势来看,文旅产业正在加速迈入3.0时代,其显著特征就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引领,全面塑造文化IP推动产业创新,充分发挥AI赋能驱动科技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譬如,迪士尼、环球影城、乐高乐园等世界级的文旅企业都是通过IP来布局文旅产业链,从而形成持续强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譬如,以AI、AR、VR等为科技内核的文旅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河南推出的《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中华文脉》等数字化文旅产品已经获得市场追捧,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旅强省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重点旅游城市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以清明上河园、万岁山、开封府、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老君山、殷墟博物馆新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文旅项目出圈出彩,已经成为文旅3.0时代的典型代表和示范标杆,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地位更加凸显,贡献越来越大,在全国范围内成功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新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 肖建勇

责任编辑:何山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