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以法治之力守护清水长歌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8月15日 11:28

 青山之间,丹江口水库拥万顷碧水。陶岔渠首,清水长歌,一渠“南水”奔流北上不舍昼夜。

  这渠清水,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盼,彰显了河南的担当,也映照出法治护航的坚定足迹。

  《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已三年多。立秋之时,记者走进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等地,实地感受《条例》实施带来的变化,见证水源地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立法护航守护“一泓清水”

  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南畔,昔日的荒山矿坑,已变为美丽的汤山湿地公园。

  “那边就是被誉为水质安全‘第一哨’的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站在汤山之上,省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业务统筹部副主任南淑清手指不远处介绍,中心打造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严密守护水质安全。她认为,《条例》的实施,压实了各方责任,推动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的新格局,为守好一库碧水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擘画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省人大常委会立即启动相关立法工作:同年5月31日,立法工作组成立;9月,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开展立法调研;次年1月,《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2022年3月1日起,这部专门规范我省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正式施行,提升了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增强了全社会水源保护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今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省人大常委会还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切实以人大监督之力推进法规落地落实,推动水源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

  多措并举确保水质安全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落实《条例》要求,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划定一级保护区4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253平方公里、准保护区1295平方公里;划定总干渠两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面积970平方公里。

  开展重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沿线各地多措并举,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西峡境内的石门水库,是南水北调汇水区鹳河流域水质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鹳河是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支流,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南水’安全。”南阳市生态环境局西峡分局副局长卓玉侠说,“一旦出现污染物,我们会迅速将污水拦截在石门水库内并应急处置,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库。”

  在淅川,水质保护已成为全民参与的大事。仅参与清漂、护水、护林作业的志愿者,就从最初的几人增加到8000余人,常态化开展库区水质保护。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22年以来,陶岔取水口水质由Ⅱ类上升为Ⅰ类,12个入库河流断面优良比例保持100%。

  绿色发展幸福生活节节高

  九重镇邹庄村是一个移民村。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全村175户750人告别故土搬迁到这里。

  红瓦白墙、绿树环绕……走进邹庄村,一幅生态向美、产业向绿、宜居宜业的田园画卷跃然眼前。

  因“南水”重生的邹庄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草莓、猕猴桃等特色种植;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如今,村里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200余万元。“期待更多游客来村里,吃一次农家饭、住一次农家院,共同见证移民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说。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位于水源涵养区的西峡县五里桥镇土槽村,也因孔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变得山清水秀。

  “《条例》的广泛宣传,让村民自觉参与水源保护,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享受到生态红利。”西峡县水利局副局长李晓说,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一路长歌相伴欢颜。随着《条例》贯彻落实不断推进,法治力量不断强化,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美好图景,必将增添更多更生动的呈现。(记者 陈小平)

责任编辑:张家祺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