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化、资源数字化的今天,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夜间产品,是博物馆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文旅风尚的一个缩影。”
年轻的情侣、相约看展的搭子、夜里还生龙活虎的孩子……这个暑假,国内不少博物馆纷纷开启夜游模式。数据显示,7月以来,某旅游平台上有关“夜游”的搜索量环比增长100%,其中夜游博物馆是热门项目。根据调研结果,超过1/3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暑期开展了夜游活动,有些馆内门票一开售就“秒空”。
想要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博物馆无疑是最佳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因此成为不少人心心念念的“网红打卡地”。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各地博物馆竞相寻“变”思“活”,丰富的数字化表达形式和文创产品,不仅带“活”了文物展品,而且带“火”了博物馆。
进入夏季,高温天气让更多游客喜欢夜间出行,加上多地政府部门鼓励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多家博物馆开设了夜场活动。对于游客来说,晚上天气凉爽、交通方便,而且可以避开人流高峰,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对于博物馆来说,开放夜场不仅仅需要延长营业时间,更需要做足功课、做好服务。
自2006年首次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以来,国家自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积累了丰富的夜游经验。在活动策划上,充分结合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出既有趣味性又具科学性的项目;在展品布置上,注重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让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展览情境;在人员安排上,除了专业讲解员,还组织了志愿者讲解员和小小讲解员,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讲解服务;在安全保障方面,更是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
在数字化手段的赋能下,博物馆正在不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边界,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真实与虚拟融合,让文物场馆成为可互动、可触摸、可共情的文化体验空间。在河南博物院夜场,不仅有雨林秘境玛雅文明VR沉浸探索展、“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还有古乐专题演出、“川上曰”仲夏市集,璀璨的灯光中,观众不仅可以赏鉴中华文化基因的核心密码,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无穷魅力。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夜间开放保障。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浓缩,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在文化多元化、资源数字化的今天,积极打造高附加值的夜间产品,是博物馆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文旅风尚的一个缩影。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使文物“活起来”,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场景让文化“火起来”,就能不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更多人感受文物魅力、汲取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深度体验。(河南日报评论员 赵志疆)
责任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