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之畔,机械臂精准舞动,1秒就能生产1个电芯,2.5分钟完成1个电池包的组装下线——这组跳动的数字,正是洛阳新能源产业加速跑的生动注脚。
作为宁德时代全球十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布局的新能源电池生产项目已交出亮眼答卷:自项目一期正式投产以来,累计产值突破百亿元;二期正冲刺投产目标;三期、四期主体施工如火如荼。“待项目全面建成,不仅将形成千亿级产值规模,更能带动上下游配套及服务业产值同步破千亿元,以‘四箭齐发’之势,为新能源赛道落下关键一子。”9月8日,项目有关负责人说。
黄河之滨,另一股产业力量同样蓄势勃发。近日,中石化(河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百万吨乙烯项目炼油配套工程正式开工,又一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00亿元、税收18亿元。”中石化(河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家纯说。
项目的战略价值清晰可见——它不仅是洛阳打造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的核心支撑,更将推动乙烯下游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引领中原石化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转型,朝着“国内一流”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伊河到黄河,从新能源到绿色石化,如今的洛阳,正以“龙头高昂链动四方”的姿态,续写着工业重镇的新辉煌。
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十大厂矿”的落地让洛阳率先迈入工业化行列,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进入新时代,这座古都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主动按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进键,在细分领域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产业强市转型的新路径。
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洛阳底气从何而来?
发展质效稳步跃升。今年上半年,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925.3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分别超出全国、全省2.5个和0.3个百分点。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洛阳对“发展质效”的执着追求——通过做强重点产业链、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洛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型。
产业集群聚链成势。该市深入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全力主攻“四新一装备”风口产业,2024年17条产业链营收突破4600亿元。
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全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连续多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今年洛阳市又入选全国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和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业实力持续增强,维持领跑优势。文旅产业也成为“顶流名片”,洛阳依托古都文化品牌,2024年接待游客1.5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8.6亿元,正朝着“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稳步前行。
城市提质蹄疾步稳。洛阳市紧扣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让城市既有产业高度,又有生活温度。
高端制造业企业纷纷加码投资,科技产业社区高效运转,近万套人才公寓为创业者筑起温馨港湾;近三年新增平台经济主体近6万家,5座亿元楼宇成为城市经济新地标。交通建设同样捷报频传,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开工建设,“十字形”高铁枢纽雏形初显;依托363个邻里中心,城市“15分钟生活圈”初步形成,2659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32.66万户居民生活品质能级实现跃升。
乡村振兴奋勇争先。该市聚焦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抓实“4+2”重点工作,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嵩县中药材等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茁壮成长,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供排水一体化覆盖率达96%,506公里农村道路完成改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嵩县、新安县入选河南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56元,同比增长6.7%,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河洛大地徐徐展开。
从“一五”时期的工业奠基,到“十四五”时期的转型腾飞,洛阳始终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如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洛阳市提出:聚焦“两高四着力”,全力落实全省下半年经济持续向上向好36条政策措施,通过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等举措,主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如今,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千年古都,正以争分夺秒的“洛阳速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多贡献。(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王雪娜)
责任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