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百年煤城焦作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华丽转身,发展新路径清晰。
最近,焦作再次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优秀”等次。这背后是其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创业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9月9日,在响亮的汽笛声中,一列满载物资的货运列车缓缓驶入焦作演马庄矿集装箱站台。
这里曾是焦作煤矿工业的“心脏”,当年满载“乌金”的列车带来滚滚财富;如今,同样的轨道上,载着水渣等工业物资的列车奔向全国各地。
“依托完善的铁路专线网络和成熟的仓储系统,演马庄矿已经成为中原(豫北)大宗物资综合物流枢纽。”焦煤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演马庄矿的转型,是焦作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煤炭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原来的81.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5.2%。
曾经,焦作,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也因煤“独大”,产业单一。当资源逐渐枯竭,煤城如何走出发展困境?
答案是:调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焦作扭住工业强市不动摇,产业向新向绿。
尤其是近两年,焦作产业发展思路更为清晰:聚焦“3+13+N”重点产业链群和“一转带三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转型发展。
其中,项目建设是“硬支撑”。
6月29日,瑞庆年产30万台第五代混合发动机项目投产。“项目从对接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150天,投产后将带动公司年产值从5.6亿元增加到40亿元。”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齐国海说。
瑞庆公司的发动机项目是焦作市“三十工程”十大工业项目之一。围绕工业、基础设施、民生三大领域,焦作每年集中力量推进30个重大项目,积蓄发展动能。
焦作的工业经济越来越多元化,且“身价不菲”:
彻底告别了对煤炭的依赖,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铝工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41个工业门类中,焦作拥有37个,六氟磷酸锂、钛白粉等21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手机摄像头马达、无碳复写纸等13个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向新向绿成果丰硕。焦作深入实施“345”创新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8.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实现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四绿”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擦亮焦作产业向新向绿的底色。围绕“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的目标,焦作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协同”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创新推动“文旅+百业”融合发展,实施旅游“穿珠成链”三年行动。
确立以云台山为龙头,串联黄河、太极拳、北部山区、中心城区等核心资源,主题多样、分群分时、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应运而生,一批重头文旅项目陆续落地。岸上小镇民宿生意红火,陈家沟太极拳牵手大咖国际,工业遗址成打卡景点,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植物公园……
今年上半年,焦作文旅融合发展数据喜人:共接待游客45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7%。
“多面”焦作还在不断刷新人们对昔日煤城的印象,“幸福之城”也在城市的转型发展中芳容初现。
焦作提出建设美好城市的新愿景,开始分年度开展美好生活提质行动。去年以来先后打通多条“断头路”“瓶颈路”,智慧停车、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实施,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成了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2024年,焦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居全省前列。
采访结束,记者来到焦作缝山国家矿山公园,巨型不锈钢弯月状“手术针”高高耸立,寓意缝合采矿给山体带来的裂痕。阳光下,缝针光芒耀眼,无声见证着这座煤城的日新月异,也见证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更将见证焦作迈向未来的发展脚步。(记者 樊霞 成安林)
责任编辑: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