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晒粉条。吕超峰 摄
河南轩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红薯粉条。乔利峰 摄
河南盛田农业有限公司粉品系列展示。宋广军 摄
襄城县颍阳镇袁亮家庭农场,工人正在采收红薯苗。邓军 摄
开栏的话
中原大地,物华天宝。小麦、玉米翻涌的金色波浪,是这片土地厚重的底色;灵宝苹果、正阳花生、许昌红薯等经济作物,为广袤原野添就色彩;漯河火腿肠、郑州速冻水饺等精深加工以“点土成金”的魔力,不断延伸着农业的价值链条。
从原产地到加工厂,从农人之手到百姓餐桌,一条条日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正悄然书写着中原大地的丰收叙事。
“豫见地标风物”栏目,带您走进河南的田间地头、科研院所、加工车间……见证一颗颗粮食的蜕变、一枚枚果实的旅行、一道道食材的升华,感受河南地标风物里的烟火气与匠心魂。
许昌红薯
河南是红薯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居全国第3位。其中,许昌薯业种植面积逾40万亩,日产淀粉、粉条1吨以上的企业有200多家,产业集群规模近50亿元,小红薯撬动着大产业。
立秋已过,农事正忙。在襄城县库庄镇的田垄间,连片的红薯藤蔓在阳光下舒展翠绿的叶片。67岁的薯农张季安蹲在地头,轻轻扒开松软的沙土,看着一串红皮紫心的红薯满怀欣喜:“这是乡亲们的致富薯!”
许昌红薯常年种植面积逾40万亩。从300多年前引种红薯到如今种植基地里无人机盘旋的现代农业图景,从晶莹的粉条到醇香的薯酒,从健康的薯脯到高附加值的膳食纤维,一块红薯如何在许昌演绎出令人惊叹的“七十二变”?这背后,是许昌聚焦“两高四着力”,以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战略坐标,用全产业链思维撬动传统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夯实产业厚度
9月8日,在位于禹州市朱阁镇的盛田农业·百年粉坊内,一个个块头相近的红薯,经过选、洗、剁、磨等环节,变身为一根根光亮透明、粗细均匀、筋道爽口的粉条。而一袋袋红薯粉条,“直通”胖东来、海底捞等知名商超、餐饮企业。
“十亩地,二亩烟,八亩红薯顶住天……”这广为流传的谚语从侧面反映了红薯种植在许昌农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许昌地处伏牛山区向豫东南平原的过渡带,当地独特的土壤质地、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如同为红薯量身定制的“生长摇篮”。
“许昌红薯粉条的制作技艺在清朝就已经成熟,包括选、洗、磨、漏、煮、挂等18道传统工序,一直延续至今。”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红薯粉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继周说。民国年间的《禹州志》记载,常有山西、湖北、山东等地的客商来到许昌,收购优质红薯粉条,再运至全国各地销售。
“对许昌人而言,红薯粉条不仅是味蕾里的家乡风味,还是乡土间的文化印记。”许昌市民俗专家韩晓民介绍,每逢年关临近,在禹州、襄城等县(市),十里八乡很多村子忙碌起来,村民们挥动漏瓢,一缕缕细长绵白的红薯粉浆被抖进沸水,随后,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粉条被捞出铁锅。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红薯粉的香气、冒着希望的热气。
“以前,红薯种植和经营大多是传统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现代营销理念支撑,没有形成品牌和产业,‘都在做、做不大’一度成了产业困局。”禹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向阳说。
如何破局,实现红薯产业集群做大做优做强?
“我们深挖薯类多元价值,充分发挥薯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双重属性,做好‘土特产’文章,全方位谋划推动薯产业多元化、集聚化发展,构建育、繁、种、加、销一体化的薯业全产业链。”王向阳表示。
在河南轩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轩康农业”)10万级无尘车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自动化红薯淀粉生产线、粉条粉丝生产线高速运转,年产红薯淀粉3万吨、粉条粉丝1.5万吨,是全省首个标准化红薯淀粉生产基地。
“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在郑州,生产基地在许昌。”轩康农业总经理赵要东介绍,“我们生产的‘康西爷’等品牌粉条、酸辣粉进入了北京、上海市场,年销售额近3亿元,带动了500多位老乡家门口就业。”
目前,许昌已培育出“盛田农业”“轩康农业”“奔健薯业”等10余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20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业,襄城红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禹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薯业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提升创新高度
走进禹州市紫烨红食品有限公司展厅,浓郁的红薯香扑面而来,琳琅满目的红薯制品让人眼花缭乱:冷冻烤蜜薯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芝士焗红薯的浓郁奶香似乎在空气中弥漫,甘梅薯条的酸甜气息若隐若现,红薯蜜饯的晶莹剔透令人垂涎,薯叶香辣酱的鲜辣味道仿佛在舌尖跃动,红薯馒头、红薯包子更是散发着家常的温暖气息……
“我们把红薯制品与主食结合,沿着‘红薯制品主食化’的道路加大研发力度,研发的产品有五大类20多个品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紫烨红公司总经理魏金刚说,“红薯浑身是宝,完全可以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不再只是餐后的点缀,从而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
科技创新是红薯“七十二变”的核心引擎。
——良种夯实基础。
许昌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进行新品种、新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与试验,成功培育出西瓜红、烟薯25等10多种高产、高淀粉、高花青素、鲜食口感佳的专用型红薯品种,从源头提升竞争力。襄城县安民甘薯种植合作社培育出的高品质脱毒试管薯苗,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河北、山东乃至海外地区。
——科技融入生产。
禹州市突破传统粉条、淀粉的局限,研究红薯品种、淀粉种类、勾芡技术对粉条品质的影响,探索抗氧化成分、膳食纤维等在产品中的创新应用,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绿色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最大的技术突破来自鲜粉革新。盛田农业组建由5位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投入上百万元、历经4年近千次实验,成功攻克了红薯鲜粉条保鲜技术,开发出不添加明矾的红薯鲜粉条、紫薯鲜粉条、蔬菜鲜粉条等14个品种,与海底捞、小天鹅等知名火锅企业建立合作。
今年年初,“5博士团队”再推网红爆款产品“59秒即食鲜粉”——通过淀粉改性、超微粉碎与糊化工艺创新,只需开水冲泡59秒即可食用鲜粉,口感筋道爽滑,7个月销量突破3000吨。
——延展产业链条。
为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许昌市积极引导薯业龙头企业机构大力攻关红薯精深加工,丰富“红薯+”业态,推出红薯全粉、红薯膳食纤维、酸辣粉、薯酒、红薯醋饮等产品,今年又实现将红薯粉与桑叶、山药、黄精等中药材创新结合,研发出桑叶粉条、山药粉条、黄精粉条等新品,实现了红薯的“身价”倍增。
——走向国际市场。
许昌企业还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了严格的国际食品标准认证,将鲜粉条等产品打入欧洲、中亚等地区市场,推动许昌薯制品从“土特产”向“国际食材”跃迁。
加大融合力度
抢“鲜”上市,市场走俏。在禹州市实德农产品有限公司红薯种植基地,随着挖薯机来回穿梭,一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鲜亮的红薯破土而出,摆满地头,薯农们熟练分拣装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袋袋早熟红薯,经过筛选、分拣后,将奔赴加工厂、商超、餐饮店,开启新的“旅途”。
“我家的地流转给公司,每年租金稳定,我一年在这儿务工4个多月,能挣到1万多元。今年我和妻子还接受了公司技术培训,打算明年种植富硒红薯,收入还会增长。”提及产业致富,在红薯种植基地上班的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村民董怀亮喜笑颜开。
为打造富民产业,许昌市健全完善了农民、合作社和企业融合联动、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全市受益于红薯产业发展的农户逾11万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曾经的“土疙瘩”真正变成了“金疙瘩”。
许昌将红薯产业链延伸至文旅、体验等新领域,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融合嬗变。红薯,也从单纯的农产品,跃升为承载文化、旅游、健康等多重价值的综合性载体。
在中国粉条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诉说着粉条的悠久历史;在粉条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DIY工坊,通过18道工艺演示、亲手制作七彩凉粉,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文化魅力;占地3000亩的“红薯公园”,种植着40余种有机红薯,成为游客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当红薯文化与文旅产业碰撞融合,“催生”出国内首家粉条产业观光工场,每年吸引近5万名游客前往盛田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观光旅游。
为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许昌市出台了《许昌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将乡村富民产业链培育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襄城红薯”“禹州粉条”品牌优势,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的红薯产业集群,打造全省红薯产业核心区。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许昌市围绕区域特色,打造覆盖城乡、标准统一、智慧融合、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向内,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大力培养选拔“土专家”“田秀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向外,积极发挥专家人才智力引领带动作用,每年邀请各级专家人才到田间地头进行培训和科技服务3000多场次,为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着眼优强产业、做优品牌,许昌市积极探索“胖东来+”模式,倡议薯制品企业以胖东来质量品控为标准,加快构建“标准引领+品质认证+品牌赋能”三维质量提升体系,积极争创“豫农优品”,持续提质量、强品牌、拓销路、增效益,全面提升薯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许昌打造“品质消费的标杆之城”。
一块红薯的“七十二变”,变出的是许昌农业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从传统作物到富民产业,从单一产品到多种业态,许昌正以全链思维、创新驱动与融合之道,在沃野之上谱写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手记
注重延链补链打造产业高地
在乡村振兴的大棋局中,特色产业是关键一子。河南是红薯生产大省,但红薯生产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低效循环”状态,种植面积不小,却因品质不优、链条不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许昌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红薯产业集群为抓手,夯实良种基础,加快科技创新,拉长产业链条,丰富产品业态,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体现“特”、形成“产”、延伸“链”,使小红薯变身致富“金疙瘩”,挺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
站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无论是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品牌塑造、市场运营方面,许昌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这就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破解难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品牌宣传推广;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科研投入,拓展市场渠道,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种植效益。
从田间到舌尖,许昌围绕红薯构建起全产业链,实现一块红薯的“七十二变”,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中部内陆城市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记者 王平 宋广军)
责任编辑: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