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豫见地标风物丨年产值二十六亿元, 存栏量、蛋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 小鹌鹑何以“啄”开大市场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9月25日 09:41

图① 武陟县鹌鹑现代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图② 武陟即可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鹌鹑蛋加工现场。图片均为王琳锋 摄

  武陟鹌鹑

  武陟鹌鹑产业年产值26亿元,年均孵化供应鹌鹑种苗超1亿只,鹌鹑最大存栏量达3000余万只,年产鹌鹑蛋9万余吨,存栏量、蛋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孵化量更是占全省的80%。

  仲秋,豫北平原的武陟县谢旗营镇,晨光初染大地,一座座鹌鹑养殖基地已悄然苏醒,迎来一天的生机。

  一排排整齐的笼舍中,灰褐色的鹌鹑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工人们轻快地穿行其间,俯身捡起一枚枚尚带体温的鹌鹑蛋。这些新鲜的鹌鹑蛋,将在当天发往郑州、太原、西安等城市,悄然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武陟县鹌鹑产业协会会长王联军介绍,武陟鹌鹑产业年产值26亿元,年均孵化供应鹌鹑种苗超1亿只,鹌鹑最大存栏量达3000余万只,年产鹌鹑蛋9万余吨,存栏量、蛋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孵化量更是占全省的80%。

  小鹌鹑何以“飞上枝头”,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记者走进武陟,探寻小鹌鹑“啄”开大市场的发展之道。

  从庭院经济到集群效应

  9月23日清晨,走进武陟县谢旗营镇冯李村,仿佛置身于一个鹌鹑王国:身旁是随处可见的鹌鹑养殖基地,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鹌鹑叫声。

  养殖户王利明像往常一样,熟练地穿梭在笼架之间,查看鹌鹑的进食情况。“俺养鹌鹑已经有十几年了,以前是小打小闹,现在跟着合作社,规模扩大到4万多只,收入也越来越稳定了。”王利明一边添加着饲料一边笑着说。

  王利明的经历,正是武陟县鹌鹑养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谢旗营镇冯李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庆双在四川考察时,敏锐地发现了鹌鹑养殖的经济价值。

  回村后,他带领几户村民采取“人背”的方式带回了鹌鹑种苗,开启了全县第一批鹌鹑养殖。那时,每个养殖户的养殖规模仅有几百只。

  鹌鹑孵化出35天后即可每天产蛋,产蛋期为10—12个月、产蛋量约250—270个。早期养殖户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后,鹌鹑养殖逐渐从一村扩展到全镇,养殖户从十几户发展到周边地区的百余户,养殖规模发展到几十万只,产值更是从几十万元攀升至上亿元,一步步从庭院经济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真正让鹌鹑产业实现腾飞的是政策的有力引领。2020年5月,鹌鹑正式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鹌鹑由特禽改为家禽可放开养殖。

  武陟县委、县政府敏锐地察觉到发展鹌鹑特色养殖将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果断决定在全县推广谢旗营镇经验,大力发展鹌鹑养殖业。

  说干就干,武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企业、养殖户、专业合作社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每年安排专题研究谋划鹌鹑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武陟县推进鹌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8个指导性政策性文件。

  为解决鹌鹑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土地等重点难点问题,武陟县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扶持体系。

  搭建“政银企农”对接融资平台,设立鹌鹑产业专项贷款,先后融资3200余万元,通过订单式扶持合作社和养殖户扩大规模。

  打通政校(院)企合作通道,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育种合作、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累计完成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

  加大鹌鹑产业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供给力度,去年一次性调整320余亩土地,全力支持鹌鹑现代产业园项目建设。

  成立政府平台武陟幸福城产业投资运营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人才、资金、项目建设等优势作用,积极参与鹌鹑产业融资、鹌鹑现代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助力鹌鹑产业快速发展。

  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武陟县鹌鹑养殖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种苗孵化—放养全国—应收尽收—武陟加工—卖遍全国”的运营模式。

  从一颗蛋到一条链

  距离王利明的养殖场不远处,坐落着河南省武陟即可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鹌鹑蛋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鹌鹑蛋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清洗、蒸煮、剥壳、卤制等一系列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公司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拥有现代化生产线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离不开养殖户和合作社的完美配合。”即可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明感慨地说,“他们为公司提供优质的鹌鹑蛋,公司则负责加工和销售,这种合作模式让大家都受益。”

  王继明所说的“合作模式”,正是武陟鹌鹑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建单、合作社派单、养殖场(户)接单的方式,构建起了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上下游反哺、多方共赢。

  像即可达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自建或外联合作社,依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向合作社发布原料需求和质量要求清单,并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以此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产品的质量。

  合作社则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负责为养殖户派单、垫资,组织养殖户进行订单化、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每斤0.3元的价格回收鲜蛋,与320多家鹌鹑养殖场(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既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又满足了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武陟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白晓东说。

  对于养殖户而言,加入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让他们的养殖之路更加顺畅,无需再担忧市场价格波动和销售问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鹌鹑养殖当中。

  “以前自己养心里没底,现在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着我们干,收入有保障,我们也能更加专注于养殖。”王利明这番话,道出了众多养殖户的心声。

  这种模式不仅让养殖户受益,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数据显示,武陟县鹌鹑产业提供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2万余个,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鹌鹑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突破单一养殖环节,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围绕鹌鹑养殖,武陟县构建起了饲养、孵化、育雏、笼具生产、饲料兽药、屠宰加工、粪便处理等全产业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在产业链前端,全县年均孵化供应鹌鹑种苗超1亿只,孵化量占全省的80%。

  在产业链中端,合作社统一提供优质鹌鹑苗、饲料及兽药,统一养殖管理标准。

  在产业链后端,全县鹌鹑蛋加工量约占全国的8%左右,位居全国前五;鹌鹑肉加工量约占全国的30%左右,位居全国第一。

  众多的规模养殖场(户)、鹌鹑专业合作社、孵化场、蛋品加工企业、肉品加工企业、屠宰企业、笼具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以及经纪人,共同构建起了优质种源销全国、精深加工食品卖全国的良好发展局面。

  “我们努力把‘一只鹌鹑’这个产业链条,打造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武陟县副县长苏瑞君说。

  近期,省委咨询组调研小组在武陟深入调研鹌鹑产业后认为,武陟县采取的多种措施,为养殖产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推动规模养殖场(户)由2020年的50多家发展到去年的530余家,从业人员从6300余人增加到2万余人。该县探索建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形成了全省仅有的鹌鹑产业全产业链,打造了农民紧密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确保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建议总结推广武陟经验,把小鹌鹑培育成为助推我省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从大规模到大市场

  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后,武陟人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化建设。

  创新养殖模式和技术。焦作市凯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现代化饲养大棚配备了自动排风、上料、饮水、收蛋、清粪、风干等设备,通过电脑屏幕可实现全自动化控制,还能实时观察鹌鹑的“一举一动”。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西陶镇的河南鸿鸽食品有限公司,不仅实现鹌鹑从屠宰到冷冻的全程自动化,冷冻鹌鹑供不应求,还研发麻辣鹌鹑、烧烤鹌鹑、盐焗鹌鹑等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模式开拓创新。武陟县积极探索“互联网+鹌鹑产业”的发展模式,鹌鹑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

  随着鹌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武陟县愈发意识到培育品牌、发挥已有优势的重要性,立志要把“武陟鹌鹑”打造成全国名片。

  武陟县制定的《鹌鹑人工孵化技术操作规程》已获批发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武陟鹌鹑”“武陟鹌鹑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认证,力求让每一枚蛋、每一只鹌鹑都有品质保障。

  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鹌鹑产业协会,吸纳鹌鹑孵化、养殖、饲料、兽药、疫苗等各环节成员单位45家,引导鹌鹑产业朝着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品牌化等方向稳步发展。

  2024年11月,全国第三届鹌鹑产业发展大会在武陟县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相涛、中国畜牧业协会总畜牧师宫桂芬以及全国鹌鹑养殖大户及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鹌鹑产业的发展之路。

  “武陟县是河南省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和蛋品供应基地。”宫桂芬评价,武陟县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推动鹌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小鹌鹑到大产业的华丽转变。

  目前,“武陟鹌鹑”“武陟鹌鹑蛋”已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荣获“2024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出口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对于未来发展,武陟鹌鹑产业有着更为宏大的规划:按照“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集聚、全循环发展”的规划标准,鹌鹑现代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全力打造全省首个集育种、孵化、育雏、养殖、加工、粪污处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鹌鹑产业园区。

  “我们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鹌鹑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推动农旅融合,建设鹌鹑产业观光园,开发鹌鹑美食文化旅游线;加强品牌建设,让武陟鹌鹑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大市场。”武陟县政府负责人满怀信心。

  9月22日,全省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武陟鹌鹑产业发展对全省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梅星星表示,一方面,“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构建起的完整产业链,能够带动各方参与,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积极作为,统筹资源、强化引导,成立行业协会汇聚力量,且重视品牌打造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全省乡村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是一条可复制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记者 成安林 赵一帆)

  记者手记

  从武陟鹌鹑看全省特色养殖

  行走在武陟县的鹌鹑养殖基地,一排排现代化笼舍整齐排列,小小的鹌鹑正奋力“啄”开广阔市场。一路调研,我深切体会到:武陟经验不是仅供观赏的“盆景”,而是可复制的乡村特色养殖“样板间”。

  从零散养殖户走向标准化规模养殖,从单一的鹌鹑蛋销售拓展至深加工产业链,武陟县小鹌鹑的“进化史”,生动诠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路径: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模式激活全局,全链思维做大产业,品牌战略照亮未来。

  河南作为全国畜牧大省,2024年全省牧业产值已突破2610亿元,肉蛋奶总产量达1337万吨,生猪饲养量超亿头,稳居全国生猪养殖、肉制品加工和畜禽种业第一大省。

  从“大”到“强”的跨越,关键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一方面,因地制宜,不盲目贪大求全,充分挖掘地方品种、技术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特色养殖的新赛道往往能“出奇制胜”,闯出一片新天地;此外,还需跳出传统养殖思维,以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塑造品牌力,让“特色”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小鹌鹑,折射出大视野。只要找准定位、持续深耕,特色养殖必将在中原沃野上绽放产业兴旺的繁花,为河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记者 成安林)

责任编辑:王靖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