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深入自然 丈量碳汇 ——“走!挑战当一天‘绿领’”系列报道之五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9月28日 10:03

9月9日,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林地中,记者四处寻觅,终于在密林深处找到了正在工作的杨博士和他的同事们。   “迷路了吧?我们的野外工作,通俗来讲就是穿山林、越草地、涉湿地、设置样地。”杨博士介绍,“保护区面积广袤、植被种类繁多,为获得准确的碳汇数据,必须借助样地开展精准测量调查,通过测量样地中植物与土壤的各项数据,我们便能估算出整个保护区的固碳量。”   记者口中的杨博士,名叫杨轩,去年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毕业后,入职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成为一名生态碳汇监测调查员。   记者望去,面前20米×30米的取样区,虽然不大,却分布着好几个工作区。   “我们团队此次参与野外工作的有6人,2人一组,分别负责样方调查、植物样品采集、土壤样品采集工作。样品采集后,贴上标签,妥善保存。”杨轩说,这只是林地取样,随后还要进行草地、湿地取样。   工作看似很简单,但是一棵树、一株草、一株芦苇的碳含量分别有多少,究竟能固定多少碳?多种植物混合搭配后,固碳增汇能力又如何?这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记者与杨轩一起测量一棵树的树高、胸径,采集植被凋落物……不断重复地蹲起、仰头低头、记录数据。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包含很多研究细节,时时需要注意、处处充满挑战。   几天后,完成林地、草地、湿地的采样工作后,杨轩团队带着满车样品赶回实验室,进行样品碳含量的测定工作。   “碳含量测定是一项细致活儿,以植物样品为例,我们在野外采集完植物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样品后,当天经过杀青后保存。回到实验室后,放进烘干箱,60℃烘干至恒重,获取植物干重。之后用粉碎机将植物样品粉碎,再用球磨仪磨成粉末,过0.149mm筛子。最后称取部分样品,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植物碳含量。”杨轩向记者介绍实验过程。   科研人员会结合林地、草地、湿地的测定数据,构建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模型,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而为调整林木布局、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最大化碳汇效益。   “碳汇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科研工作。”杨轩介绍,这份工作需要兼具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还要懂得遥感解译、GIS技术,才能把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测算结合起来,“说到底,就是要摸清大自然的碳库‘家底’和增汇能力,让绿色价值更精准地转化为减碳动力。”   一趟野外调查往往要在山林间连续奔波数小时,夏季烈日下汗水湿透衣衫,冬季则常常要踏冰穿水。但在杨轩看来,这份辛苦有着独特意义:“穿行林间,和自然近距离接触,心态会变得格外平和。更重要的是,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守护生态安全贡献力量。”(记者 李筱晗)   职业名片   生态碳汇监测调查员   他们是生态碳库的“丈量者”,走进大自然,以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样地调查、遥感解译、GIS技术等手段,准确测算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碳储量,摸清区域碳汇“家底”,为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发展注入科研力量。 责任编辑:张家祺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