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一条路如何带火云端村 ——河南省旅游公路助力乡村振兴样本观察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10月14日 09:04

 雨后初霁,熹微晨光爬上伏牛山。九曲山路蜿蜒如带,薄雾轻笼山涧。国庆中秋假期,来自郑州的摄影发烧友周明哼着乡村小调,背上设备又一次踏上他心中最美“天路”。

  “每次放假都得来拍几张,景色真美呀!”站在山巅,周明不无感慨。脚下32.974公里长的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栾川段石张线,犹如一条游龙,在群峰间腾挪盘旋。也正是这条农村公路,近年来彻底改写了“中原海拔第一村”——杨树坪村命运图谱。

石张线从杨树坪村穿行而过,撬动了大山的未来。

  平均海拔1400米,耕地少、气温低、通行困难,曾经,“男孩成年招下山,姑娘长大嫁下山,老头老太困在山”是杨树坪村的真实写照。如今,旅游公路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昔日年轻人争相逃离的荒山沟,变成了归雁竞相返乡的热土。

  破局 从“行路难”到“幸福路”

  时间回溯。栾川县石庙镇杨树坪村受群山阻隔堪比交通孤岛,深藏伏牛山区,“一脚宽”的羊肠小道是唯一出路,曾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山村。

  “从村里到镇上18公里,听着不远,开车只需20分钟,但要搁过去,山路要走4个多小时。”49岁的村干部张松涛清晰记得,小时候村里几乎没有砖混结构的房子,清一色土坯房,“山路实在太孬,自行车都得扛着走。”

  一个时期,交通梗阻如同沉重的枷锁,牢牢锁住了山村发展的希望。

  20世纪80年代,交通部、河南省交通厅先后将栾川县列为定点扶贫对象,开启了交通帮扶的序幕,立足当地“大路三尺宽,小路蹦石尖,骡马难行走,挑担难换肩”的交通状况,把投资兴修扶贫公路作为帮助栾川人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21世纪初,从石庙镇石庙村到杨树坪村的公路修通,这座封闭的山村与外界紧密相连。

  道路的连通,让村民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

  2003年3月,来自北京的文旅投资者看中了栾川伏牛山老界岭高落差、低气温的环境,穷怕了的杨树坪人也多方争取,当年,伏牛山滑雪乐园就在寂静的山林里“长”起来了。

  时年47岁的村民孔明献把自家宅子进行了简易改造,开起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每到冬天,接待游客住宿、吃饭,小家庭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说是农家乐,其实就是在土坯房里摆了几张床。”孔明献说,即便如此,修缮资金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最初,由于农家乐档次较低,入住率并不高。

  直到2010年,生态旅游爆火。为给滑雪度假乐园腾挪发展空间,杨树坪村结合生态旅游统一规划的扶贫搬迁安置房分批开建。2012年,杨树坪村整体搬迁到公路两旁。

  2022年以来,栾川县先后投资3.8亿元实施完成石张线石庙镇杨树坪村至陶湾镇唐家庄村段公路改建工程,将沿线景观、人文资源有机贯通,通过近水亲水、观山赏景、增设休憩服务设施、拓展沿线产业生态,打造展示“旅游扶贫”的成果之路、支撑“康养度假”的生态之路、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路。

  这条“旅游公路”彻底撬动大山的未来。

  公路改建后,带动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成功举办河南省滑雪公开赛、全国大众滑雪分站赛、世界冰雪日等多项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带动石庙镇周边4个行政村2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带动全县冬季旅游综合收入近3亿元,成为中原地区冰雪运动产业龙头。

  “路通畅了,来的游客多,几乎家家开起了民宿,收入打着滚往上翻,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孔明献说,短短几年时间,村内户籍人口从350人增加到400多人。

  振兴 山路弯弯百业兴旺

  修一条公路、造一片美景、富一方百姓、促一域发展。

  栾川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如果说在县城南部的石张线能感受“天路”的壮丽与宁静,那么北部的旅游公路则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

  “走在北部旅游环线,我们会经过享誉全国的老君山风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除此以外,沿线还有2个铁路小镇、13个旅游专业村、15个生态农业基地,这些地方各有特色,都非常值得去。”10月1日,记者跟随河南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直播团队现场探访,一路上,主播热情洋溢地向观众介绍特色“打卡点”。

  “壮哉美哉!”“已经连续去了两年,今年再去一次。”“主播有没有路线图?”……直播间里,网友踊跃互动,右上角的小字显示这次直播有“193万人看过”。

  在最近举办的全国第八届旅游交通大会上,洛阳市的“极限观星之旅——河南省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栾川段石张线”脱颖而出,荣获2025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奖。同时,“栾川县北部公路”也以卓越表现,成功获评为2025年度美丽公路项目。

全长80.4公里的栾川县北部公路获评2025年度美丽公路项目。

  “旅游风向变了。以往游客喜欢快进快出、扎堆景区,现在则更青睐深入山水,看看路边的风景。”栾川县交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胡书庆感慨。

  依托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栾川县打造全长80.4公里的北部旅游环线,“交旅融合”的强大引擎轰鸣随即启动。沿线王坪、新南等铁路小镇,石门、大王庙等历史文化古村落,纷纷搭乘发展快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前几年,潭头镇王坪村村民刘东海盖起了“云水湾”民宿宾馆。去年年初,环线公路通车以来,眼看人流量不断增大,他又斥资新建超市,用更便利的零售体验,在“交通红利”中分一杯羹。

  “去年收入大概30万元,今年乘势而上,营业额力争突破40万元。”望着刚刚建成的超市,刘东海满眼憧憬。

  对于“路”与“富”的关联,王坪村村民都有着切肤之感。

  早年,村子仅有南面一条双车道村路“出山”,附近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民宿、养殖风生水起;北面村组却因为位置偏远,“山水依旧”。如今,随着环线公路深入北部村组,一村南北不再“冰火两重天”,一同奔向富裕路。

  16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一组飘红的数字,勾勒出王坪村近三年旅游业年收入的上升曲线。从不露山水到显山露水,环线公路带火了王坪村民宿、养殖、零售、观光等业态,也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从交通“扶贫路”到“四好农村路”,再到建设正酣的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这场跨越数十载的“公路革命”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问题,也成为“交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假期中,很多游客在洛阳的脚步不再止步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而是随着旅游公路的延伸,在休闲与生态的交响中,重新发现古都的另一种心跳。

  启示 交旅融合的河南实践

  一条条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旅游公路,不断为我省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十四五”以来,我省发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当好文旅融合发展开路先锋,支撑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按照“专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环境友好型”要求,完善“1+1+N”旅游公路建设规划体系,加快构建旅游公路网络。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打造旅游公路支线、联络线10133公里,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打造10000公里旅游公路的目标。“黄河古都、太行云天、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实现5A级景区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率90%。“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旅游路修到了千山万水。

  济源市王屋镇全域7条乡道、44条村道纵横交错,一条条农村公路将山水资源、特色产业穿珠成链,不少游客来这里露营、品茶、赏景。说起家门口的道路,风门腰村村民侯加军说:“泥巴路变水泥路,水泥路变柏油路,现在不仅路修得越来越好,就连绿化环境、附属设施也越来越好,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潢川县农村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100%,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率100%。“以前这里就是普通的村子,乡村振兴路修到了家门口,县政府依托黄国故城遗址,以战国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小雅村舍,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隆古乡隆古村的老人桂玉洁走在乡村公路上,路肩的绿化树木郁郁葱葱,大小车辆往来穿梭。

  农家乐里飘出的饭菜香、特产摊位前的欢声笑语,见证着“交通+旅游”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河南的文旅名片愈发鲜亮。

薄雾轻笼山涧,栾川北部旅游环线蜿蜒如带。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

  今年,郑州将建成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重点串联嵩山少林景区、康百万庄园、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黄帝故里、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高热度旅游区,公路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同时,一条条道路加速了人流、物流在城乡间流动,推动了“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农村地区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如今的河南,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遍布城乡,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黄金通道”,托稳了群众的致富梦想。

  “随着越来越多‘最美旅游公路’建成,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为城乡发展注入新动能,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更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实。”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路通则百业兴。“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产业、农村公路+特色小镇”在中原大地竞相绽放,如同一条条跃动的脉搏,正为广袤的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铺就一条通往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记者 郭北晨/文图)

责任编辑:郭栩汝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