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市孟津区黄河一号公路核心区的小浪底库区风景怡人。郑占波 马绍磊 摄
抓落实
统筹推进“五水共治”
为“两高四着力”提供水利支撑保障
——访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期和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等多项治水工作作出部署,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10月30日,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申季维表示,全省水利系统将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统筹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水利贡献。
落实“江河战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论证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推进小河口等水库前期工作,实施伊洛河、金堤河系统治理,确保黄河安澜、生态安全。
守护“三个安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强防汛风险点治理,实施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水质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建设豫东水资源配置等供水配套工程,持续扩大供水范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坚持项目为王,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谋划实施5大类97项重大工程,基本建成省级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骨干输排水通道、重要调蓄结点和市县水网加快形成,水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明显增强。
扛牢防汛责任,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能力。统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监测预报体系、防御工作体系,推进城市平急两用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严格“四水四定”,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完善水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强引调水及城镇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持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围绕建设美丽河南,加强重要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河长+”机制,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水网数字孪生体系;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募投建管”机制;推进水网与水运融合发展,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河南水文化品牌。(记者 赵一帆)
在一线
让更多矿山披上绿装
10月28日,驱车穿行于焦作南太行余脉与洛阳汾渭平原腹地,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边坡已被层层叠叠的秋意覆盖,昔日沉寂的采矿区如今或变身生态苗圃,或建成休闲步道,改变了以往荒山秃岭的景象。
“这份生态答卷的背后,是我省多年来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导向,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地质局生态中心地质服务中心高工孟飞告诉记者。
站在焦作市解放区猫岔村的观景台远眺,南太行余脉连绵;漫步洛阳伊川的林间步道,秋风拂过脸颊……重访这些曾经的“生态伤疤”所在地,记者目睹了生态修复带来的蝶变。
从“黑色疮疤”到“绿色银行”,从生态负债到生态资产,我省用多年的坚持与创新,在南太行与汾渭平原之间书写了矿山生态修复的生动答卷。
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机遇,我省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争取国家奖补资金40亿元,先后实施了南太行地区和秦岭东段洛河流域2个国家重大山水工程,累计修复面积180万亩。
生态修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满山新绿的生态效益上,更彰显于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中,最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今年刚刚完工的灵宝市黄土沟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位于秦岭东段洛河流域,这里昔日的荒坡地蝶变成“聚宝盆”。
“项目采取土地综合整治、林质提升、生态重塑等综合治理措施,大力建设经济林,原来的荒坡地,如今种满柿树、花椒等经济作物,由荒变宝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河南省第四地质勘查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秦岭山水项目专班办公室主任饶振兴介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随着矿山生态修复的加速,我省黄河流域内露天矿山数量一天天在减少。与此同时,全省累计建成绿色矿山218家,其中国家级83家,并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2亿元,“十四五”以来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34.7万亩。
随着越来越多的矿山披上绿装,美丽河南绿色底色更加鲜亮。“下一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幸福黄河,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河南贡献自然资源力量。”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乔小雨表示。(记者 谭勇)
责任编辑:郭栩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