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亚洲一号鹤壁浚县产业园内,快递包裹经过自动分拣的输送履带,被精准分流至豫北区域。 刘森阳 摄

鹤壁快递村村通产业园内,货车满载快递包裹频繁进出。姬天宇 摄

浚县无人快递车。记者 蒋晓芳 摄

俯瞰浚县白寺物流产业园。张大智 摄
在浚县,现代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筋络”,正迸发蓬勃活力。它一端连接着制造企业,一端服务着万家灯火,从枝头鲜果到医药冷链,从电商包裹到本地特产,一张深入城乡肌理、辐射豫北区域的智慧服务网已在此织就。
快,是深入城乡的效率革命。依托“统仓共配”与“客货邮融合”,快递从县城到村庄的时效,从两天锐减至三四个小时。
广,是跨越边界的服务网络。浚县不仅借400余个村级网点实现村村通达,更以京东亚洲一号仓等项目为支点,将服务辐射整个豫北,构建起区域一体化体系。
新,是生根发芽的智慧实践。自动分拣系统精准高效,“云仓—直播—物流”重构电商生态,“快递进村”“客货联运”等创新模式更作为优秀案例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动能。
效率跃迁从“城乡时速”到“区域共振”
11月3日上午9点,位于浚县白寺物流产业园的鹤壁快递村村通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货车满载快递包裹频繁进出,分拨中心里,传送带如行云流水般运转不息,来自圆通、中通、申通、韵达、极兔、菜鸟等6家快递企业的一个个包裹在高速传送中接受智能摄像头的精准扫描。在视觉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下,平均每分钟有300余件包裹被快速分拣处理。
“每个包裹的三段码就是它们的‘身份证’。”鹤壁快递村村通产业园运营负责人史修锋指着高速运转的分拣系统介绍,通过智能识别系统,包裹能自动分拣到对应村庄的格口。过去各家快递企业各自为战,因人力、运力有限难以有效覆盖分散的乡村地区。如今通过“统仓共配”模式,实现了统一分拣、共同配送,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在这里,智能分拣系统高效解决了“最初一公里”的集货难题,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创新则更显智慧——公交车变身“快递小哥”,无人驾驶快递车穿梭城区街巷,共同织就了一张直达城乡末梢的配送网络。
每天,70多辆“客货邮融合专线”公交车捎带着包裹穿梭在乡间小路,快递搭上公交的顺风车,实现了“县村直配”。7辆无人驾驶快递车按照预设路线自动行驶,将快递精准送达指定地点,成为快递物流供应链的新兴力量。
“出车前,先来分拣中心‘取货’,再将包裹带到沿线村庄快递收发点。”公交车司机张宝柱边清点包裹边说。这些包裹经过智能分拣系统的精准分类,按照配送路线被有序装车,随着公交线路网络深入各个村落,日均配送1万单。
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纽带,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动能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以浚县“公交带货+多站合一+交邮快共配”为代表的“公交主导”模式,以新县“货运班线+邮快合作+信息共享”为代表的“物流主导”模式,以夏邑县“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联盟配送”为代表的“商贸主导”模式。全省客货邮融合站点13911个,融合线路625条,客货邮融合发展态势蒸蒸日上、百花齐放。
与此同时,7辆无人快递车也在园区内蓄势待发。它们按照预设路线自动行驶,精准地将快递送达城东工业区的各个驿站。到达目的地后,揽件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即可轻松完成卸货操作,车辆随后会自动返回园区。
“每辆无人快递车每天可完成600多单的配送任务,对于城东工业区的快递,我们现在用无人快递车已经可以全部覆盖,不需要再使用传统的厢货车专门去派送,更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史修锋说。
作为省级区域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鹤壁现代物流的服务范围正不断拓展。在京东亚洲一号鹤壁浚县产业园,4万平方米的智能分拣中心内,每分钟约150个包裹经自动分拣后,被精准分流至发往鹤壁、安阳等豫北5市及河北邯郸的货车。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因此得以享受京东“211限时达”的便捷服务。
从往来于乡间的“客货邮融合”公交,到穿行在街巷的无人快递车,再到覆盖豫北多城的“限时达”服务——浚县以持续创新的物流模式,不断突破传统配送的时空边界,让现代物流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乡肌理。
智慧蝶变从“千帆漕运”到“千亿物流”
浚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之势,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将历史的卷轴徐徐展开,不难发现,这片土地早在千年前就已埋下了流通的基因。
隋大业年间,永济渠贯通南北,使浚县成为“舟行四海、货通八方”的水陆要冲。这条奔流不息的运河,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漕船,更推动着经济脉络的搏动。即便到了清末民初,卫河两岸依然延续着航运传奇。据史料记载,当时浚县至天津航道上仍是“舳舻云集、帆樯林立”,每日往来货船逾千艘,船民数以万计,码头上装卸货物的号子声昼夜不绝。这种深植于血脉的流通智慧,为今日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鹤壁市之所以有打造豫北物流枢纽这样的底气,既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源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白寺物流产业园区地处国家交通干线通道,向南150公里可达新郑国际机场,向北20公里即达安阳红旗渠机场,向东距天津、青岛等港口约500公里。园区内部路网完善,京东大道、顺丰大道等主干道纵横交错,新107、342两条国道贯穿全域,“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凭借这一优势,浚县正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以电商快递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和云仓集散四大板块为主导,着力打造豫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最强的千亿级物流枢纽,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实现从“1.0版”向“2.0版”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突出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链式招商,加强与京东、顺丰、极兔、韵达等已落地头部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浚县白寺物流产业园区发展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李建英介绍,园区已签约、在建和完工项目达15个,总投资约100亿元。其中,京东亚洲一号鹤壁浚县物流园、极兔鹤壁浚县物流园、顺丰丰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已竣工投用,顺丰冷链物流产业园、韵达傲智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今年前三季度,浚县白寺物流产业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突破46.5亿元,快递单量累计达4.34亿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今,园区内京东、顺丰的货车川流不息,犹如现代版的“千帆竞发”;智能分拣线上奔涌的包裹,正演绎着新时代的“漕运繁忙”。从永济渠畔的漕船往来,到现代园区的智慧物流,载体虽已更迭,但这片土地作为流通枢纽的使命却始终如一。
生态重构从“传统仓储”到“智能云仓”
在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物流效率与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云仓,正从过去供应链的辅助选项,跃升为驱动物流效能变革的主阵地。
今年6月,位于浚县白寺物流产业园的安得智联家园鹤壁共配中心——“家园云仓”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园区智慧物流体系的新枢纽,该项目以日均10万单的强大分拣能力,不仅展现出高效的物流运作水平,更标志着浚县在打造区域智慧物流枢纽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浚县现代云仓的创新实践已超越传统仓储范畴。通过整合仓储管理与电商直播功能,园区创新打造“云仓—直播—物流”一体化模式,建成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拥有500多间直播间的豫北电商直播基地。这一创新模式将有效推动物流快递与当地工农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家园云仓的启用,率先惠及安阳、鹤壁等地200余家家园便利店。依托其高效的云端配送体系,商品实现“朝发夕至”,门店补货周期从原来的48小时大幅压缩至12小时,整体配送效率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依托奏凯科技、极兔云仓、家园直营店等企业资源,园区正构建“云仓直播+仓库直发+快递配送”的绿色高效配送体系,持续拓展企业产品销路。
“现在方便多了,特别是冷链商品,可以提前半天上架,销售时间更充裕,损耗率也明显降低。”家园便利店浚县新华路店店长李瑶表示,“顾客对商品新鲜度的满意度也持续提高。”
走进占地1.9万平方米的U形智能仓,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高效有序的作业场景:高位货架整齐排列,智能化系统精准调度,分拣设备持续运转。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的按单拣货打包,目送包裹沿传送带平稳前行;有的驾驶电动搬运车灵活穿梭于货架之间,精准提取货物,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协同高效。
“从订单生成到货物出库,我们控制在2小时内完成。”家园配送中心总监陈志明介绍,“目前云仓日出货量达8000余箱,预计年营业收入约1.75亿元,有效缩短了货物周转周期,为区域零售网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创新模式正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开辟新的上行通道。小河白菜、善堂花生、红薯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云仓直播平台走向全国,今年园区农产品日发货单量已突破2万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5.7亿元,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家园云仓的入驻,进一步强化了白寺物流产业园的集群效应。李建英介绍,家园云仓的智能化运营模式,将与园区内其他物流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构建“人货分离、运递分离”的专业化配送体系,持续提升区域物流网络的服务能力和覆盖深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从传统仓储到智能云仓,从单一配送到“云仓—直播—物流”一体化运营,浚县正以创新实践打通物流“筋络”、为经济运行“舒筋活络”,以越织越密的物流网络让实体经济迸发出蓬勃生机。(记者 陈晨 蒋晓芳)
责任编辑: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