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一块三十多亩的农田里,获嘉县弘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正在进行深耕作业。带着翻转犁的一台大型拖拉机匀速驶过,轰鸣声中,泥土被层层翻起,整齐铺展在田垄上。
“今年雨水多,深耕能让偏湿的土壤得到更好晾晒,进一步改善墒情,避免播种后因湿害导致种子霉烂或根系窒息,而且还能把地表秸秆翻压到底层变成肥料。”获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浮光成说。
开始大规模整地以来,浮光成便一直在田间地头作指导。机械还没进地时,他就已经为农机手定好了犁地深度。“整地要跟绣花一样认真,深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这样能打破坚硬、致密的犁底层,使土壤疏松通气,提高耕地质量。”他一边说一边拿尺子量着深度。
一切正常后,浮光成又赶去照镜镇东彰仪村种粮大户王荣涛的地里,准备看一看他家地块深松后的效果。小农户土地面积小,大农机无法作业,加上部分田块存在地势不平的问题,浮光成便和王荣涛商量着用深松的方法整地。
与翻转犁的“大动干戈”不同,深松机的工作方式较为“内敛”。它不翻转土层,而是用深松铲像地铁隧道掘进机一样,在地下划开一道道深而窄的缝隙。
“深耕是‘翻肠倒肚’,深松则是‘开膛破气’,但都能起到散墒的作用。”浮光成介绍,一般深耕后晾晒三四天或深松后晾晒五六天,土壤即可达到耙地播种条件。
“这块地已经深松五六天了,你看这土,用手一捏就散,跟之前的黏泥完全不一样。”王荣涛笑着说。
有了效果后,王荣涛还带动全村进行深松。“一是这样能加快整地进度,提高了整地质量;二是全村统一作业,提高了农机耕作效率,亩费用从25元降到20元,全村1000多亩地,可节约5000多元。”他说。
不只东彰仪村,从10月下旬开始,获嘉县已有5万亩农田开展深耕深松作业,预计11月上旬可全面完成整地任务。
由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的《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明确“晚中求早、晚中求好、晚中求稳”核心。在整地方面,特别提到要因地制宜,忌盲目操作。
“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墒情开展工作。”浮光成建议农户采用“一深二松”模式,先深层翻耕打破犁底层,再两次疏松表层土壤,让耕作层颗粒均匀,同时完成施肥、播种作业,这样能有效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
指导完毕,浮光成又开始赶往下一个地方。这样的工作节奏,对于他和秋播一线的所有农技人员而言,将是未来一段日子的常态。
“种地是一环套着一环,每个环节都做好精准技术指导,才能迎来丰收的希望。”浮光成说。
豫小麦逆袭第三招:以好补晚
整地质量是丰收的基石。越是起步晚了,越要把起跑线画得尽善尽美,给种子建个“五星级的家”。
雨停后无明暗积水、天晴地表易露白的田块,待墒情适宜时翻耕播种,力争赶在适播期下限前完成;无积水但土壤水分饱和的过湿地块,要结合挖深沟,适时深松或浅旋耕散墒降渍,为农机进地和播种抢时间;降雨量大、排水差、地势低洼有积水的农田,应尽快疏通沟渠、机械抽水排涝。同时要坚持以土壤墒情为主线,不宜过早用大型农机翻耕整地,以防破坏耕层土壤结构;不宜在土壤过湿时机械镇压,尤其忌播后重压,以免造成土壤板结;不宜盲目抢时早播,防止因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导致种子霉烂或根系窒息。(记者 于涛 整理)
责任编辑: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