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两颗“种子” 向沃土深处扎根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11月7日 16:06

  深秋的郑州,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如期而至。来自国内外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种业创新发展。

  事实上,在中原这方沃土之上,两颗关乎粮食安全的“种子”,正悄然破土,向深处扎根。

  一颗,是助力丰收的农业“芯片”。

  “看这颗粒,多饱实。”种业大会展区内,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雷振生捧起一把“郑麦136”的种子,像看自己的孩子,目光里满是珍爱。

  周围,豫州紫麦、君玉368、金北168等各类种子静静陈列,一方展台,仿佛一个微型粮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搞育种的,就是在地里‘淘金’。”雷振生语调和缓,额头皱纹里,仿佛还藏着昨日的风霜。

  他和团队倾注心血培育的“郑麦136”,便是这句话的真实注脚。“从配组合到通过审定,用了10多年。”他顿了顿,补充道,“种业创新慢不得,也急不得,在沃土深处扎下根,才能育出好种子。”

  话音未落,一旁的河南省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永胜接过话茬:“种子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许多农民去买种子,一看没有‘郑麦136’,扭头就走。”

  大会开幕式现场发布了河南重大品种信息。“十四五”以来,我省有82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25个“叫得响、推得开、种得好”的优良品种走出实验室,成为农民朋友的“放心种”。

  藏粮于技,根基在人。当颗颗农业“芯片”播撒大地,另一颗“种子”——人才,也越来越多地在河南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

  大会现场,很多外国朋友在咨询、洽谈。他们谈项目,也谈平台;看待遇,更看未来。

  意大利巴里大学的斯蒂芬诺·帕万教授虽每年仅来豫数月,却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带来了前沿的理念,实现了智力资源的“无国界”共享。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在此彰显。

  来自也门的穆罕默德·奥巴迪,作为引进人才加入河南科技学院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团队,在这片科研沃土的“培植”下,成功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原农谷引进了吴孔明、钱前等16名院士,入驻种业一流研发团队88支,科研人员420名。

  让更多人才深耕河南,这份聚才引智的诚意,也写在了现场发布的中原农谷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面向全球引育3名以上院士、50名以上领军人才、200名高层次“双能”人才,提供优厚支持政策与广阔舞台;对全职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每人600万元经费支持。

  农业的“种子”,需要人才的智慧来浇灌;人才的“种子”,需要事业的沃土来滋养。

  两颗“种子”同频共振,终将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记者 赵若郡)

责任编辑:王苑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