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锚定主动创新,从依附产业链底端转向掌握技术和品牌主导权,河南高质量发展将拥有更加坚实的支撑。”
11月12日,“2025河南企业100强”发布会在郑州召开,河南企业百强等名单也相继发布。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列。透过这份榜单,可以看到河南经济的筋骨与血脉,也能触摸到河南产业转型路上的阵痛与希望。这份连续发布了21年的榜单,不只是记录企业的成长,更是映照河南经济结构、竞争格局与发展逻辑的一面镜子。
从数据看,河南企业的总体发展态势稳中有升。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63万亿元,占全省GDP的41.4%,利润总额增长20.9%,净利润增幅更超过23%。这些数字背后,是一股稳健的产业支撑力在延续,也是企业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韧性体现。然而,稳中亦有忧:增长的主要驱动仍集中于传统行业,能源、建材、食品、资源型制造仍是压舱力量。结构优化在推进,但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度仍显不足。从“体量大”到“创新强”,河南经济还需要更彻底地转身。
最亮眼的部分来自制造业。制造业百强利润同比增长45%,不仅跑赢全国平均水平,更逆势反弹。这一数据意味着河南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盈利能力正在恢复元气,也反映出企业在管理、成本控制与技术投入上持续进步。发明专利总量突破1.3万件、国际标准制定超百项,这一连串数据构成了河南制造新的竞争密码。但值得关注的是,创新能力依然过于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科研成果的“高原效应”明显,中小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仍显乏力。河南制造正在突破“规模逻辑”,但离全面形成“创新逻辑”仍有距离。
相较之下,服务业的境况更显复杂。传统行业增长乏力,而新兴业态尚未足以弥补空缺。这是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是模式转型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物流、跨境电商、消费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说明转型方向显现,但生态尚不稳固。以“胖东来”为代表的现象级品牌,证明了服务创新与价值坚守的市场力量,却也反衬出行业整体创新的稀缺。河南服务业需要的不只是少数闪光的样本,还有制度层面的开放、竞争机制重塑与消费环境优化。
还有两股亮眼的新动能:高成长性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达45%,海外收入增长近1.8倍;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营收增幅高达70%。这组数据意味着,河南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极,正在从“跟跑者”向“追赶者”转变。但同时,研发投入强度不足、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等现象,也提醒我们:新兴产业不能沦为资本玩短线的“热土”,必须以长期创新为支撑,否则繁荣易逝。
回望21年的百强榜演变,可以发现河南经济的深层命题:我们从不缺企业,但缺体系;从不缺增长,但缺牵引;从不缺热情,但缺持续创新的制度环境。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必须闯过以规模论英雄的“体量关”、靠投资驱动的“动能关”,突破中低端的“结构关”。当企业锚定主动创新,从依附产业链底端转向掌握技术和品牌主导权,河南高质量发展将拥有更加坚实的支撑。
透过豫企百强名单,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成绩单,更是一张时间的地图。它告诉我们,河南的经济潜力依旧巨大,企业的活力依旧旺盛,但路径选择比增长速度更重要。下一个阶段的产业竞争,不仅在于能否再造几个千亿巨头,更在于能否孕育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再看这份名单,它的意义也许不在于列出了谁,而在于启发我们去问:谁,能代表河南未来的产业方向?(徐兵)
责任编辑:麻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