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丨风吹麦浪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11月17日 15:21

许为钢将全部热忱倾注于小麦育种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受访者供图

  许为钢

  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现任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途径与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培育出“郑麦9023”等小麦品种20余个,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华发如霜,笑容爽朗,言谈之间尽显亲切随和,是每次见到许为钢院士时,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11月4日上午,在省农科院的办公室里,记者眼前的他却难掩疲惫之色。刚刚结束长达12天的密集调研与会议活动,从郑州到北京,再赴新疆、安徽等地,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奔波劳顿,让这位67岁的院士也有点疲惫。

  然而,一谈到“小麦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景、农民的利益”这些话题,精气神就迅速在他身上恢复。原定1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间延长到了3个小时,中午临走前,他还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参观了刚搬入新大楼的小麦实验室。

  这就是许为钢,一位将全部热忱倾注于小麦育种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小麦院士”。

  传承 要做人民的科学家

  记者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从采访一开始就“跑题”了。

  或许是还沉浸在调研活动的思绪中,大半的采访时间里,许为钢鲜少谈及自己,而是更乐意跟记者探讨以下话题:现代农业体系和农业强省、土地流转和耕地保护、WTO农产品配额与粮食价格、农民收入与转移支付等等。

  看似句句与小麦无关,细细品味,却又无不与小麦产业的发展密切相连。

  作为小麦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小麦的研究细致入微,从表型到基因分子层面;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更习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剖析小麦产业在国家农业结构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他向记者,更向自己,抛出一连串深刻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小麦产业领域,我们是否应提前谋划,构建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制定近期与远期的规划部署?”

  “当前省内小麦科研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未来是否会导致我们在小麦品种创新和技术上跟不上时代步伐?是否应提前谋划,加强创新力量的组织协调?”

  “优质小麦发展几十年,强筋和弱筋小麦的品质已完全可与进口小麦媲美。但用于制作人民群众吃得最多的面条、馒头的小麦,能达到高分的还不多。未来在小麦育种方向上,是否不应仅集中于面包、饼干的烘焙品质改良,更要符合中国蒸煮食品的特性要求?”

  话语之间,是思索,更是对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的担当,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切。一时间,记者的思绪飘回到4年前的一次采访——

  那是2021年11月18日上午,阳光同样明媚,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许为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选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他念念不忘的,是在恩师面前立下的人生信念。

  许为钢籍贯山东,生于重庆,却早早与河南小麦结下不解之缘。在西北农大读研究生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导师——另一位“小麦院士”、来自河南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

  许为钢谈起深藏心底的一件往事。“恩师赵洪璋院士去世时,告别仪式现场,吊唁大厅里摆满了花圈。”让他感动不已的是,花圈上的落款并非市、县、乡政府,而是宝鸡市人民、武功县人民……整个陕西各地送来的花圈和挽幛,都以“人民”落款。“那一刻让我永远记住了,要做人民的科学家。”

  思绪拉回现实,记者不经意间发现,许为钢办公室内的一张长桌上,一盆蝴蝶兰正灿然开放,花朵后方,端放着两幅大照片,一张是他与袁隆平院士的合影,另一张正是恩师赵洪璋院士。

  相框里,赵洪璋院士面容微侧,凝视手中的麦穗,专注的眼神中,透露出最深沉的挂念。

今年麦收季,武陟县嘉应观镇吴小营村的麦田里,一派丰收景象。 王琳锋 摄

  奉献 十年磨一剑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诗经》中的诗句,吟唱着小麦与中原大地千年的深厚渊源。

  小麦,意义非凡。国徽图案最外沿便是小麦的身影,一束嘉禾,承载着华夏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富饶,也守护着当下的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

  但是,过去在较长时间内,农民种植小麦的收益并不尽如人意。“辛辛苦苦种一年麦子,还不如去城里打工几个月赚得多。”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民的困惑。

  一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一头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众多小麦育种专家不懈的追求。

  1982年,许为钢大学毕业后就投身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研究。43年来,他主持育成小麦新品种20余个,几乎每隔10年就育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每一个品种背后,都凝聚着许为钢对兼顾“粮安”与“农富”的深刻思考与不懈探索。

  2001年,许为钢历经10年刻苦攻关,选育出“郑麦9023”。这一品种兼具优质强筋、早熟、抗赤霉病等特性,解决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多种优异性状聚合的难题。它在黄淮南部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连续6年种植面积居我国小麦品种首位,累计种植近3亿亩。

  2002年,“郑麦9023”远渡新西兰,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创汇零的突破。2003年3月,利用“郑麦9023”生产的优质强筋小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让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一起成为世界小麦价格的制定者。

  “种植优质小麦,每亩净利润可比普通小麦高一二百元,这有效提升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为我国调整农业结构和抵御国外优质小麦可能造成的商业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许为钢倍感欣慰,他也因成功育成和推广该品种,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优质小麦这条路子走得通,那么能否进一步提高产量,让农民赚得更多?第二个10年,许为钢选育出了承前启后的“郑麦7698”,成为我国强筋小麦的新标杆。

  为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许为钢进一步改良育种途径与方法,创新亲本材料,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产量水平普遍低于高产品种的难题。中国作物学会发布的《2018—2019作物学学科发展报告》中,称赞其“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

  进入第三个10年,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核心观念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与乡村振兴,农作物育种被视为农业生产的核心支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更高要求,助力挖掘农业稳产增产潜力,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面对国家战略新课题,许为钢经过10年的努力,再次交出一份高分答卷:2019年推出的“郑麦1860”在“优质中强筋+高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节肥”特性,谱写了我国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绿色高效发展的新篇章。

  该品种大面积单产连续打破各地产量历史纪录,在豫皖苏陕四省25次机收实打测产亩产超800公斤,抗逆性、稳产性和高产性突出,尤其在肥料利用效率上表现优异,可实现减肥20%条件下不减产。众多优良特性让“郑麦1860”迅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收获面积于2024年登上了全国小麦品种第一位。

  良种培育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许为钢看来,至少要预测到未来10年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及时培育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好品种。下一个代表性品种会是什么样?更高产,更绿色,更高效?可以确定的是,新的小麦良种,一定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探索 创新解题 创造伟大

  思考,探索,实践,在科研的道路上,许为钢从未停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许为钢思索,那么中国小麦的优质化,是不是应该将中国人民的最大消费需求作为我们的最主要目标?

  走进实验室,一个个正在培育中的各具特色新品种,展示着他满足人民需求的创新“解题思路”:

  “这个品种,目标是让面条馒头的品质向95分迈进。我们河南的生态条件,最有利于生产一流的中强筋和中筋小麦,这将铸就河南原粮的新品牌。”

  “在小麦生产成本中,肥料投入居首位。那几个品种要节约氮肥和磷肥,同时要在抗赤霉病等病害方面取得突破。”

  “这几个品种,制成的面条颜色更加黄亮,是因为它们重点向高叶黄素和高黄酮含量方向发展。高叶黄素有助于保护青少年视力,高黄酮具有保健功能。未来,我们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更健康。”

  要实现如此多的“奇思妙想”,许为钢特别重视团队的力量。

  谈到如何建设一支一流团队,他说了四句话。这四句话在他任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时,就嵌在了会议室的墙上。

  第一句话是人才宝贵。“一定要集聚人才,一个研究机构,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基础,要尊重、爱护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二句话是科学至上。“必须将科学置于崇高地位,营造科研人员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三句话是奉献光荣。“科研创新充满风险与失败,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干了一辈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他们的奉献同样是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句话是创造伟大。“科研人员就是要自立自强,勇于奋斗,不怕失败,攻克难关,以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为追求,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科研成果”。

  最后,便是不断地实践。多年来,许为钢每年深入河南农村调研和指导生产的行程都在几万公里以上。那一望无际的原野,在他眼里是最壮丽的画卷,那一个个饱满的金色麦穗,如同一个个欢快的音符,在大地上合奏出最美的乐章。

  “记得有一次我和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一起到驻马店调研,在村里面开座谈会,介绍我的时候就说,这位是河南省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大家于是鼓了一下掌。当地的领导后面补了一句,他就是我们大家种的‘9023’的育种人,哗的一声,农民全都站了起来,热烈地鼓掌。”

  许为钢说,这是人民对自己工作最好的褒奖。(记者 尹江勇

  科学家寄语

  秉持初心,书写时代答卷

  □许为钢

  年轻人若想投身科研,首要之务是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志向。科研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个人探索,而是关乎科学进步、人类福祉与国家发展的事业。唯有坚定“为社会谋福祉、为国家强根基”的初心,才能在漫长的科研征程中保持方向感,让研究成果契合时代需求,彰显真正的价值。

  其次,要胸怀远大志向,做好人生规划。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与挑战。既需夯实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要持续提升核心能力,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唯有如此,方能紧跟学科前沿,行稳致远,不迷失方向、不落后于时代。

  最后,务必秉持勤奋之心,勇于实践探索。科研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之中,在实验室里、在田野间、在生产一线脚踏实地钻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锤炼本领,才能实现科研价值与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用毕生的奋斗与执着,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科研答卷。(记者 尹江勇 整理)

  记者手记

  不走寻常路

  采访许为钢,经常能感受到他身上特立独行,“反套路”的一面。

  早在20多年前刚认识许为钢的时候,他就是我见过的农业科学家中最“现代”的一位。不仅平时着装有款有型,重大场合更是西装革履毫不含糊。他还爱好体育,接受记者采访时会聊对流行电视剧的看法。他说:“搞农业的,就非要穿得‘土’吗?”

  但是他穿着皮鞋也能下地,每年深入农村指导生产的行程都有几万公里。早些年缺乏测定品质指标的仪器,许为钢和团队就用嘴嚼麦粒、舌搅面筋的方法,每个考种季节,他们都要嚼搅数不清的样品,直到麦粒磨坏了大牙,口腔搅出了血泡。

  在农业科研上,他更是不走寻常路,擅长以超前的眼光感知育种的方向。大多数人还在研究小麦产量的时候,他已经在优质小麦的领域精耕细作,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不断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代表品种。

  接受媒体采访,记者问他科研过程中最艰苦的时刻。他却说,从来没感受到什么是艰苦的时刻。从事科研就像运动员上了赛场,全身心投入其中,享受过程便已足够。

  记者试图挖掘他生活中的更多细节时,他笑着推辞。“一个白发老头那些琐事,翻来覆去地写没什么意思。我倒是觉得可以好好写一下我们的团队,有一批人在育种领域干得很出色,他们值得社会更多地关注与认可。”

  采访回来,翻看采访记录,我想了解的问题,院士说得很少,但是值得书写的东西,他说了很多。(记者 尹江勇


责任编辑:何山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