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周口港中心港区中心作业区工程(一期)码头平台主体结构全面完工。 记者 聂冬晗 摄
“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河南地处中原,具有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十四五”以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勇当开路先锋,不断构建大枢纽、大通道、大网络,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即将突破1万公里,“空中丝路”越织越密,内河航运全面起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快变为现实。
新时代交通强省建设,既是河南进一步发挥区位和枢纽优势,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依托,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担当。
项目为王,夯实基础支撑
位于新安县的济新高速黄河三峡大桥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对桥面进行沥青摊铺。作为世界首座独塔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这座大桥以555米主跨跨越天险,正全力冲刺年底通车目标。
交通要发展,项目建设是关键。
“十四五”期间,河南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8400亿元,是“十三五”期间的1.5倍,全省综合交通网总规模将达到2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756亿元,开工建设总里程2349公里,新增通车里程1858公里。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962公里。
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在建项目共27个,沿黄高速等17个项目计划于年底前建成通车。目前,17个项目已完成总投资的99%,土建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今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1万公里,郑州、开封、洛阳等13个省辖市实现高速公路‘成环联网’,90%以上的县迈入‘双高速’时代。”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负责人表示。
平顶山港开港运营,黄金水道全线贯通,河南有了第4个货运通航城市;南阳港、商丘永城港加快建设,郑州港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焦洛平高铁开工建设,济源人期待已久的“高铁梦”即将成真……
公路加密提质,水运全面起势,铁路民航蓬勃发展,中原大地上的一张综合立体交通网正徐徐展开。
织密通道,服务国家大局
凌晨4点的郑州机场灯火通明,一架满载跨境电商货物的卢森堡全货机整装待发,36小时后将抵达欧洲腹地。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郑州航空口岸的日常。今年10月,该口岸单月货运量首次突破10万吨,国际地区货运量连续8年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
我省坚持交通发展与服务国家大局同频共振,交通运输成为发展加速器。
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郑州航空港区建成内陆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河南生产的小家电等产品通过卡车直达哈萨克斯坦等国,不用再费时中转。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门峡、洛阳、郑州、新乡、开封等沿黄城市快速通道连接,跨黄河运输通道达34个,天堑加速变通途。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郑州—卢森堡、郑州—吉隆坡双枢纽发力,郑州机场今年提前58天突破去年全年货运量;河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6000列,宇通的客车配件到德国汉堡只要18天,相比海运时效提高50%。
河南用高质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服务国家大局,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畅通乡村,助力产业致富
大烩菜、柿子馍、卤面……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乡村大食堂的铁棚下,不到中午12点,已经排起了长队。
“在这儿吃饭的大多是游客,本村人不多,尤其是晚上吃饭的人更多,乡村大食堂营业头一年,村集体就收入32万元,现在每年收入50多万元。”大食堂由花石村集体经营,“总经理”兼“收银员”周群说。
“花石穷山窝,料姜石头多。进出无通道,出门就爬坡。”这是过去人们对花石村的形容。
如今,踏上南山产业旅游路,村民们开始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花石村也成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的网红村。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兴一方业,富一域民。
“农村地区‘行路难’的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群众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需求实现了‘行得畅、走得安、变得美、富得快’的历史性飞跃。”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马会说。
值得一提的是,锚定“人享其行”美好愿景,以群众需求为标尺,全省“121”便捷出行格局基本形成,实现郑州与省辖市1小时通达、郑州与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通达、县城至所辖乡镇1小时通达,交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站在新起点,河南正加快建设交通强省,钢铁驼队驰骋丝路、空中桥梁联通五洲、黄金水道激活内陆,河南将以更畅达的脉络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中部地区崛起注入澎湃动能。(记者 郭北晨)
责任编辑:郭栩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