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当城市开始“逆生长”——解码郑州街区的进化与新生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11月26日 14:58

 在河南,有一种喜悦和快乐是街区给的。

  前不久,省发展改革委认定了新一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至此,河南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40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1片历史文化街区。

  街道空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街区演变为承载城市文化、提供沉浸体验、满足精神需求的“城市会客厅”和“微度假目的地”。

  老厂房“生”出新潮流,老街巷“长”出新时尚……近些年,一个个特色街区在郑州登场、走红、出圈,映照一座城的进化与新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政策利好之下,街区持续进化,城巷里的郑州与河南,会更有看头、更有逛头。

由郑州0143粮食储备库改造而成的米房时尚创意街区。

  进化方法论一

  “锈带”变“秀带”

  荒废破败的老旧厂房还有涅槃重生的可能吗?有!

  放眼全国,北京798艺术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上海“EKA·天物”、成都东郊记忆等无一不是对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工业遗产是镌刻城市发展年轮的“活化石”。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带”“生活秀场”,郑州的街区也有了不少焕彩新生的剧本。

由郑州油脂化学厂改造而成的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 记者 聂冬晗 摄

  郑州有条具有特别意义的路——华山路,从南到北全长2.3公里,沿线贯穿郑州西部老工业基地。华山路121号,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地,如今已蝶变为磨街文创园,工业风混搭着时尚范儿。

  磨街有着怎样的“魔力”?“不砍一棵树、不拆一栋楼,活化利用郑州三磨所旧址。”长期深耕商业市场,磨街文创园总经理刘敏菊深谙其道,“在老厂房改造中,我们将历史建筑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聚焦‘年轻力’,打造集社交、消费、娱乐为一体的24小时潮流发生地,日均客流超1.3万人次。”

  “隔段时间再来,还有大变化,磨街的进化远未止步。”刘敏菊介绍,三期项目与北京798合作,以策展商业、演艺秀场、艺术中心为主要业态的“磨砂坊”将于明年亮相。

  岂止磨街?华山路沿线,昔日的中国第二砂轮厂也已华丽转身为二砂文化创意园区;郑煤机老厂区变身芝麻街1958双创园,主打“科创办公”,引入泛锐云智、优必选等科技服务业企业100多家。

  作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区,中原区留存着郑州最完整的工业遗产矩阵。

由原郑州三磨研究所南院旧址改造而成的磨街文创园。 

  “老厂房、老建筑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城市记忆,是可阅读的城市肌理。”中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更新项目负责人何文祥说,中原区工业遗存占全市近1/3,中国第二砂轮厂旧址现存亚洲最大的德国包豪斯式建筑单体,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第一台液压支架分别诞生在郑州三磨所旧址、郑煤机老厂区,这样的资源禀赋,在全国独一份。”

  活化工业遗存、激发城市魅力,郑州街区的“唤醒”与“焕新”,呈多点开花之势。

  苏式建筑,红砖瓦房,法桐挺拔,潮店林立。每天,位于金水区的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人潮涌动,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短短六年时间,这个由苏联援建的油脂化学厂,以“修旧如旧、新必新潮”的理念持续更新,跻身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目前,该街区汇聚文商娱游购等20余种业态,入驻190余家主理人店铺和100多家市集摊主,日均客流量稳定在3万人次以上。

  为啥人们都喜欢到这儿扎堆?

  每一家主理人店都有“网红属性”,都是“打卡点”。“我们打造的不仅是购物空间,更是情感孵化器和体验场。”正在爱文创店主理人郜大虎坦言。

  “如果将街区视作一个生命有机体,有想法、有品位的主理人就是活力细胞。”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运营总经理曹心荷说,街区运营团队多是设计师出身,90%的主理人也是设计师、摄影师、策划师、音乐人和文艺青年等,围绕“人的体验和感受”下功夫,持续塑造内容IP,营造动静相宜的社交场景,让街区保持活力。

  从逛街到融入一种生活,“工业遗产再生+社群活动营造”正成为郑州街区进化的新方向。

  旧粮仓,潮街区;旧空间,新生活。郑州市二七区行云路与赣江路附近,一处原本单一的仓储空间在更新中转变为集餐饮、娱乐、艺术、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生活空间。

  “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这里带来的松弛感、慢生活,让人舒服自在。”11月22日晚,郑州青年陈楠与好友相约来到二七米房时尚创意街区,参加周杰伦出道25周年应援活动,合唱金曲、打卡拍照、品味美食,乐此不疲。

  “老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性。”河南米房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亲是浙江温州人,在郑州创业打拼了20多年,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不要轻易否定老旧空间的价值,深挖‘在地性’,更新改造宜‘针灸式’、商业逻辑要‘年轻化’、运营策略需‘内容为王’。”

  老厂房“变形记”正接续上演。秉持“修旧如故、补新如故、建新如故”,承载“老纺城”岁月记忆的郑州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步入提速建设期,即将揭开面纱。

  在郑州乃至河南,越来越多的“锈带”变“秀带”,充分印证着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不是归零,而是接续。

  进化方法论二

  “交易场”到“生活场”

  “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德化街了,它可装着年轻人的小心思。”采访中,郑州市二七区德化街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主任白利的这句话所言非虚。

  一条德化街,百年郑州史。1904年,京汉铁路的汽笛长鸣,叩响了郑州的商门。1905年,郑州设立商埠,火车站东北侧,一条街巷破土而出,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德化街。

  这条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古老街巷,见证了郑州的商贸繁荣与时代变迁。作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德化街及其周边也在迭代进化。

  地铁直连,交通便捷,来得顺、买得起、玩得好,德化街成了有趣的场子、年轻人的搭子。入夜,4.5万平方米的德化新街里,人流依旧如织。

  近年来,德化街在努力实现从“卖商品”到“玩场景”的转变。

  作为街区焕新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亚细亚卓悦城完成了35%的品牌迭代,重点引入连锁直营店与区域首店,让消费更贴合市民日常需求。“通过举办系列IP活动,架起连接商场与年轻人的情感桥梁。”亚细亚卓悦城企划负责人刚云鹏说。

  在德化无限城购物中心,娱乐体验业态占比超40%。走进8D沉浸式体验馆,观众戴上设备便能“穿越”至科幻世界;密室逃脱店前,年轻人围坐一团,热烈讨论着解谜剧情;二次元主题餐厅里,动漫元素随处可见。打造“应援经济”,每年举办120余场活动中,应援类就占到一半以上。

  “现在来这儿不是逛街,是找乐子,这种氛围太对味儿了!”对于德化街的嬗变,00后们最有发言权。

  不只是“变好看”,更要“懂需求”:懂老郑州人的情感记忆,懂年轻人的社交渴望,懂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在焕新蓝图中,德化拾贰坊、德化1905项目已提上日程,推动整个街区向复合型生活空间转型。

  从“单一购物空间”向“多元体验场景”升级,商业正以街区为容器,展开一场新的进化。

  地处郑州火车站商圈,中铁·泰和里特色主题街区作为城市更新重点项目,谋划建设印巷1923、唐宋梦华、火车时代、记忆河南、时空幻城、时光文艺等六大主题街区。

  “用文化吸引人、商业留住人、旅游带动人。”中铁·泰和里项目负责人王庆波是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要参与者,“中铁·泰和里项目以‘社区、景区、街区三区合一’为理念,打破传统购物中心同质化困局,通过‘建筑复刻+场景营造+文化叙事’三重维度,深入挖掘中原在地文化,着力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郑州,“逛岛”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郑东新区龙湖碧波荡漾、飞鸟翔集,湖光映照下的金融岛熠熠生辉。郑州银泰inPARK特色商业街区运营近两年来,已吸引61家河南首店入驻,首店占比高达52%,涵盖潮流运动、特色餐饮、户外生活等多元业态。这种“首店经济+场景创新”的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商圈的空间局限,还通过主题区域和景观节点的差异化设计,延长了消费者停留时间,日均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

  “传统商圈的同质化源于单一的空间形态和业态重复,我们通过自然场景与商业功能的有机叠加,让消费体验从‘购物’升维为‘生活’。”郑州银泰inPARK特色商业街区项目负责人说。

  从“交易场”到“生活场”,郑州商业街区的进化有了更多可能。

  进化方法论三

  新潮街区续历史文脉

  这几年,街区刮起了“历史风”,越来越多的项目跳出“纯现代购物中心”的框架,一头扎进城市的文化肌理里,试图在老建筑、老遗址中探寻新的生命力。

  “街”续文脉,古今共生。亳都有新象,郑州商都文脉之上“长”出了人气地标。

东临商代城垣遗址的亳都·新象。

  亳都·新象直接带历史出场,9月29日开街当天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国庆中秋假期客流量百万人次,至今热度不减、游人不断。

  作为商代都城遗址核心区的首开项目,亳都·新象东临商代城垣遗址,西接全国第二古老文庙,既连历史文脉、文化积淀,又接老城复兴、人间烟火。

  与很多街区不同,亳都·新象不是简单地在商业体中植入文化元素,而是让商业自然地生长在历史文化土壤中。

  青砖黛瓦、翘檐飞角的15座院落以及4个主题广场,如鱼骨般南北延展,串联起一片传统风貌现代文化商业街区,汇聚国内外60余家知名餐饮、零售潮牌及城市生活集合店,华中及河南首进品牌占比超40%。

  “这里不是‘河南版’的上海新天地、成都太古里,这是咱自己的待客厅。”郑州市民张瑞丹一有空就约上朋友逛亳都·新象,“抬眼能见3600多年的城墙和历史悠久的文庙,转身就能逛米其林与黑珍珠推荐餐厅、潮流集合店,氛围感和体验感直接拉满。”

  “与3600年古城墙相望的亳都·新象,成了我给外地朋友的最佳推荐。它的出现,让有点单调的古城墙变成了一个值得细细品读、感受的地方。”郑州本地自媒体达人张小文如是评价。

  亳都·新象不只是一处简单的街区,更是一个承载千年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城市会客厅”。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商业共生。

  这是古都郑州在城市更新中延续文脉的一个缩影。

  “老郑州,新青年”。阜民里历史街区从旧时光中走来,焕发别样光彩。

  这条紧临商代遗址西南城垣、寓意物阜民丰的百年里巷,曾经是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在城市更新中留了韵味、添了朝气。

  “这是一件共创的文旅融合作品,以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为原则,依托商都街巷原始肌理及建筑空间形态,植入策展型零售、潮流买手店、原创主理人店、潮牌服饰店、时尚餐饮、沉浸式剧场等众多业态,以在地文化触动人的情感共鸣。”阜民里历史街区操盘手、郑州建中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说,“年轻人特别喜欢这种复古环境与潮流元素混搭的调性,在这里能慢下来、松弛下来。”

  一街一文化,一巷一特色。亳都·新象的古今交融、阜民里的潮流氛围、顺城街的市井烟火、平等街的非遗国潮、北庆里的雅致休闲,以及正在加快更新建设的塔湾古街片区、书院街片区,连点成线、织线成面,郑州老城区正串联起一个“复合功能的街区体系”。

  “老郑州的根没断,新郑州的范儿来了!”见证着老城街区的蝶变,郑州市民孙亚清不由感慨。

  在推进城市更新与街区进化的实践中,郑州的决策层有着清醒认识:古都文脉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赋能未来的重要力量;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以“文脉延续”为导向的有机再生。

  出圈不是终点站,长红才是硬道理。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看来,街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人性化惊喜”,要跳出“建筑+美食+购物”的传统范式,深刻把握人性化需求,将服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情感化升级,将交易升华为有温度的人际连接,才能成就最动人的“心价比”体验。

  当商业不再是冰冷的盒子,当文化不再是沉默的展示,郑州的城市叙事在更多处落笔。街区进化不止,更多愉悦也会不期而遇。(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郭栩汝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